望谟县探索“双语”调解工作法 推进民商事纠纷有效化解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为解决少数民族民商事诉讼过程中语言沟通难的问题,望谟县人民法院通过设立双语(汉语+布依语、苗语、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服务窗口、双语庭审模式,配备双语调解员,探索双语调解工作机制,全过程调解少数民族民商事案件,民商事诉讼案件增量得到有效控制,双语调解工作成效逐显。
一是组建双语服务团队诉前快速调解。结合望谟县人民法院管辖实际,设立院机关业务部门双语服务窗口9个、乡镇(街道)人民法庭双语服务窗口4个、法官工作站双语服务窗口8个,全县16个乡镇(街道)双语服务窗口实现全覆盖。筛选具备双语条件的干(辅)警,特邀少数民族调解员进驻法院调解平台,1个窗口保障至少有1名双语工作人员,实现服务窗口双语人员配备全覆盖。招聘新进人员时,按比例招录少数民族审辅人员,不断充实双语司法服务人员。对基本事实清楚涉少数民族当事人的民商事纠纷,精准甄别纠纷性质,科学推送至院内对应双语调解团队开展诉前调解,2021年至2024年,调解成功率分别为75.60%、78%、79.71%,80.02%,调解质效呈稳中有进趋势。
二是探索双语庭审模式诉中实质解纷。集中资源建强双语审判法庭,筛选42名少数民族干警配备到民商事法庭。建立双语立案庭1个、双语审判庭6个,受理涉少数民族案件,重点调解庭审中婚姻家庭继承、赡养抚养、合同、土地权属等矛盾纠纷。用好双语庭审模式,涉及少数民族当事人的案件,法官运用双语告知少数民族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归纳争议焦点,确保当事人在法庭上能够顺畅表达诉求,解决庭审沟通难的问题。诉讼审理过程中,抓住调解契合点,以“背靠背”方式开展释法析理工作,促成当事人双方公堂上握手言和。2021年至2024年,诉中调解涉少数民族案件分别为656件、680件、724件、753件。
三、建立双语回访机制诉后巩固成果。针对涉少数民族当事人案件,庭审宣判时,审判人员运用双语分析解读判决内容、裁判理由,促使当事人息诉服判,实现案结事了。采取“法庭+法官工作站”模式,回访涉少数民族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了解案件审理后续效果、是否衍生新矛盾纠纷。2021年至2024年,分别回访重点案件232件、255件、267件,281件。截至目前,未发现已审案件衍生新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政法系统大走访活动,组织双语法官到涉案的少数民族群众家中,了解案结后思想及生产生活情况,巩固案件办理质效。回访中法官把“法言法语”变为“土言土语”,拉近了法院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提高群众满意度。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fzs/gzdt/202506/t20250612_881314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