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丹山烽火照青史,青岛城阳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深情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法治山东”开设“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专栏,深情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诵读一封封穿越烽火的红色家书,赏析一首首激荡人心的红色诗歌,探访一座座承载历史的红色遗址,……,让这些矗立于山河之间的巍峨丰碑,转化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当我们沿着齐鲁大地的红色脉络溯流而上,有一些山川因烈士的热血而巍峨,也有一些故事因信仰的光芒而不朽。
在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丹山,这片被雷风春、张克信、徐玉珠等先烈热血浸染的土地,正低吟着永不消逝的革命誓言。
血色丹山:战役烽火中的英雄壮歌
丹山,地处青岛北部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5月,青即战役拉开序幕,这是解放青岛的关键一战,而丹山战役则是这场战役中最为惨烈的攻坚节点之一。当时,国民党军队在丹山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妄图凭借险要地势阻挡人民解放军的步伐。
1949年5月31日拂晓的薄雾里,硝烟弥漫的丹山战场上,炮火曾将山脊削去数尺,尖刀连指导员雷风春刚端起饭碗,就听见丹山村方向传来凄厉的哭喊。透过硝烟,他看见一位背着孩子的老大爷在炮火中踉跄奔走——国民党守军误判攻势,正疯狂炮击村庄。"趴下!快趴下!" 他嘶吼着冲出去,布鞋在碎石路上磨出火星。当炮弹呼啸而至的刹那,他像一道黑色闪电扑向老人,用脊背筑成血肉盾牌。爆炸的气浪掀起他的军衣,鲜血顺着山涧流淌,在青石板上染出永不褪色的红。
总攻受阻的那个黄昏,16 岁的张克信攥着没写完的入党申请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双层暗堡的机枪声像撕裂布匹,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冲锋的道路。"让我去!" 这个刚入伍的新兵扛起炸药包,身影在火光中摇晃如烛。子弹擦过他的肩头,碎石划破他的膝盖,他扑向前方并拉响了导火索,为人民解放军夺取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友们找到他时,染血的申请书上还留着未写完的句子:"我要为人民......"
防空洞里弥漫着硝烟与血腥,17岁的徐玉珠把煮沸的盐水倒进搪瓷碗,蒸汽模糊了她沾满血污的脸。没有麻药,她就用布条堵住伤员的嘴;敌机轰炸时,她就扑在担架上当人肉挡板。膝盖磨出的骨头碴嵌进泥土,当50余名伤员被背出战场时,她再也撑不住,倒在药箱旁再也没醒来。
薪火相传:从烽火战场到和美新篇
如今的丹山,早已褪去战火的伤痕,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每到清明,丹山小学的孩子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稚嫩的童声诵读着烈士们的事迹。以“青即战役”为主题,对遗留下的防空洞、炮台等战争遗迹充分保护,整合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结合山体自然景观风貌,打造了一座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动员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和市民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公园,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漫步丹山,山风掠过,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冲锋号声在山谷间回荡。那些为了青岛解放而倒下的烈士们,他们的名字刻在丹山的石碑上,更刻在人民的心里。雷风春、张克信、徐玉珠……他们是丹山的儿女,是青岛的英雄,更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红色坐标。
从青即战役的烽火到新时代的朝阳,丹山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涅槃重生,也见证了红色基因的永续传承。当夕阳为丹山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那不是落幕的余晖,而是先烈们用生命点燃的希望之火,正照亮着丹山儿女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这片浸染着英雄热血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的红色篇章。
供稿:青岛市司法局作者:陈正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171/202507/b9663f52-55b0-470c-87e3-15e1afa9dbb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