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我的家乡车南峪村的一抹红色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深情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法治山东”开设“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专栏,深情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诵读一封封穿越烽火的红色家书,赏析一首首激荡人心的红色诗歌,探访一座座承载历史的红色遗址,……,让这些矗立于山河之间的巍峨丰碑,转化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老街、古槐、藏兵洞,煎饼、窝头、小米粥,这是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车南峪村一方血与火浸染锤炼的热土。

  

  红是这里的底色,他永远代表着一种激情与力量,无论岁月有多少风雨,都冲淡不了历史的记忆,也永远磨灭不了生命中烙下的印记。

  斑驳脱落的石墙浸染着红,是励志救国图存的几十个热血青年的铮铮誓言。崎岖不平的街巷滚动着红,是无数个拆了门板当担架的乡亲们的义无反顾。在白发娘、空房妻眼中的红,是姜丰良烈士新婚三天就上战场的毅然决定。国恨家仇燃烧的红,是姜万厚老人失去长子又送次子上战场的宽阔胸襟。那扇一直开着的窗印染的红,是张敬文烈士父母双亲15年的苦苦守候。这捧下沟里的水饱含的红,是姜崑将军为战友的牺牲留下的最真挚的眼泪。老槐树下的钟声激荡的红,是为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的号角。妈妈纳的鞋底寄托的红,是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的决心。

  

  藏兵洞的石板坚守依旧,这是伤员们最安全最牢靠的庇护所,这是希望的红。战地医院的窨井坚固依旧,这是大后方武器弹药的兵工厂,这是战斗的红。日军疯狂进攻的1942年,八路军使用炸药包攻坚第一人、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曾在这里疗伤;抗日战争时期,廖容标将军曾在这里排兵布阵;莱芜战役的时候,许世友将军曾在这里调兵遣将,这里是运筹帷幄的红。乡亲们视子弟兵为亲人,嘘寒问暖,把熬得淌油的小米粥送给伤员,把摊的黄澄澄的煎饼送给武工队,把炖的烂乎乎的野猪肉递到游击队员的手中,而自己手里头攥的却是黑乎乎、比石头还硬的地瓜面窝窝头,那碗里头是没有半点油腥的野菜汤,这是鱼水情深的红。

  这里是抗战时期博山县第一任县长毛梓才的家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村107户人家,抗属就有74户,除了参加八路军的以外,剩下所有的青壮年都参加了民兵自卫团或游击小组。全村有党员22人,有12名烈士为国捐躯,走出了一名将军,12名正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山前小延安”,这是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给他的赞誉。这里将星云集,忠烈百出,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的红。

  

  政府推介、网红打卡,随着多渠道宣传,进村参观、学习、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各社团、协会和社会组织都开始在村里召开主题党日活动,村两委趁势做起了农旅融合、发展集体经济的文章。依托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村里成立起农家乐、土鏊煎饼房、豆腐房等特色项目,这里经济发展、村风和谐,这是游人感慨万千、革命精神代代传的红。

  走在车南峪的街道上,抚摸着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也许英烈们的容颜早已随岁月淡去,但是残垣断壁上的故事却早已刻进了每一个来过的人的心里。一抹红色,见证了齐鲁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一抹红色,见证了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一抹红色,也见证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向繁荣昌盛。

  

  红色血脉的赓续,美丽家园的建设,正是车南峪这座宁静村庄的魅力,相信车南峪村的明天定是一抹璀璨夺目的红。


供稿:济南市司法局作者:孙奉孝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171/202507/d71bf535-8c89-4606-aa97-26f05d340fb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