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涉外法治典型案例④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微智库”赋能涉外法律服务 “干中学”锻塑复合型法治人才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一
基本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24年1月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同年获批山东省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以此为契机,学校充分挖掘自身在环境与能源法治学科方面的深厚积淀,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育新模式,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与时代适应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一系列创新措施中,基地探索建立的“能源与涉外法治服务地方微智库”(以下简称“微智库”)取得了突出成效。
“微智库”依托教育部涉外能源治理与法律虚拟教研室组建而成,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核心导向,紧密围绕“双碳”目标、能源安全保障、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等重大国家需求,将法学专业知识与能源行业发展深度融合,为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智力支持。
自2024年1月“微智库”成立以来,基地骨干教师指导涉外法治方向的在读研究生和本科生,遵循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原则,贴合山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聚焦能源企业、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在能源开发、利用、交易、监管等环节面临的现实法治难题,精准发力,切实提高法律服务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与专业优势,联合为省内企业在海外商业拓展进程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智库服务,包括精心编制专项研究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法律依据;全力提供非诉事务支持,助力企业高效化解潜在法律风险;精准开展境外法规查明,确保企业境外运营活动合法合规;积极对接政府能源监管部门,为政策制定、法规修订提供依据。这一创新实践模式,在切实保障中国企业稳健合规出海的同时,也为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育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实践天地,在学界与业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与深远的教育影响。
二
实践结果
(一)着眼基层,解决疲软特困“真问题”
“微智库”面向青岛及周边地市逐步拓展法律服务范围。自贸区青岛片区和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汇聚了大量外向型企业,经济外向度在全省遥遥领先,在涉外经济活动中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对高质量的涉外法律服务有着迫切需求。
“微智库”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与威海经开区检察院紧密携手,持续为当地自贸区企业提供专业的合规风险预防研判服务。“微智库”编制的《威海自贸区企业合规风险预警月报》,每月按时为机关单位及众多企业提供专业、及时的风险预警与应对策略指引。自2024年5月,开始同步为自贸区青岛片区编制企业合规风险月报。月报内容详实,涵盖了国际贸易法规动态、国际投资政策变化、知识产权保护要点等丰富信息,并结合区内企业实际业务场景进行深入分析,精准剖析潜在合规风险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建议。经过1年多的实践检验,月报制度在助力企业提前洞察风险、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降低了企业涉外经营风险,为民营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筑牢了坚实防线。为此威海经开区检察院专门致函感谢,充分肯定了“微智库”在预防自贸区涉外合规风险、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二)反哺课堂,打造创新创业“硬本领”
“微智库”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始终注重将实践经验反哺课堂教学,全力打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硬本领”。通过精心策划并深入开展“能创计划”创新创业系列活动,“微智库”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大力鼓励和全方位支持学生成员将在涉外法治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项目。
2024年,“微智库”学生成员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申请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5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成功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微智库”学生成员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创新项目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荣获5项省部级奖项,充分展现了学生成员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卓越的创新能力。
“微智库”学生骨干成员研究生团队凭借其在航运海洋环境保护与涉外法律交叉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创新实践,成功创办“山东云麾智慧法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并顺利落地运营。该公司创新性地将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引入法律咨询领域,为出口航运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环境监测与法律风险评估服务。在2024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团队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创新商业模式,荣获银奖;在第九届“创客中国”山东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凭借出色表现斩获“优胜奖”,激励着更多学生投身于涉外法治创新创业浪潮之中。
(三)建言献策,提出见微知著“新主张”
在深度参与地方涉外法治事业实践的坚实基础上,“微智库”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并进一步将学术研究与实践洞察有机结合,转化为高质量的资政报告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2024年以来,1项立法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用,师生共同组织参与的对《能源法》草案完善的研讨工作获全国人大专门感谢,1项资政报告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采用,2项资政报告被山东省委办公厅采用,2项资政报告获得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3项立法建议被省内地级市人大常委会采用,1项资政报告被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直属部门采用,师生共同提交的论文荣获“青岛市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理论研讨活动”一等奖。
三
典型意义
(一)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培育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依托“微智库”构建起独特的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育人体系,打破了传统涉外法治人才培育过程中学生缺乏知识应用平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壁垒。学生深入基层参与自贸区合规风险预防研判等实际工作,不仅熟练运用涉外法治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真实法律问题,还在与多部门协作过程中,锻炼了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实现了从单纯知识学习到知识运用与能力提升的转变,有效培育了既精通涉外法律规则,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
(二)强化创新创业驱动,锻炼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微智库”以创新创业实践为抓手,深度激发学生在涉外法治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促使学生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学生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不仅契合了当前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为涉外法治人才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使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法律环境中,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涉外法治事业的发展。
(三)厚植问题导向意识,塑造服务地方的智囊型人才
“微智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地方涉外法治建设的重大需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学生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将实践经验转化为高端智库成果和资政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的立法、决策提供了专业支持。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站位和宏观视野,还使学生具备了从微观实践洞察宏观问题的能力,能够为国家涉外法治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贡献智慧。通过培养学生的高端决策咨询能力,力求储备一批既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代表国家利益、参与全球治理,又能够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提炼发掘现实问题的涉外法治人才,助力我国在国际法治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361/202506/8586e752-9f87-462d-874b-d4cc9dcf116f.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