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涉外法治优秀案例⑤ | 山东政法学院精准定位 多措并举加快培养面向RCEP区域的涉外法治人才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是涉外法治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山东政法学院主动对接山东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发展战略,积极服务于山东省与RCEP区域高水平经贸合作,不断提高教育战略支撑能力,以举校体制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高地。通过持续努力,构建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平台,探索了新路径,形成了新模式,凝练了新经验。学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得到全国政协领导的高度认可,被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为服务山东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实践结果
(一)一个面向,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战略支撑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山东省与RCEP区域经贸合作日益频繁,RCEP区域成为山东省实现高水平开放的重点区域。山东政法学院紧密围绕山东省高水平经贸合作现实需求,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面向RCEP区域经贸合作的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围绕RCEP区域相关经贸规则和法律需求,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引进培育相关师资,与RCEP区域相关高校、律所开展交流合作,打造RCEP区域经贸合作与法律保障国际学术交流品牌,切实提升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战略支撑能力。
(二)两类人才,精细设计,人才培养实践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一是涉外法治后备人才培养。在校生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具有培养周期长、服务未来涉外法治建设所需等特点。学校构建起“1+4+N”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1是法律硕士涉外法治方向研究生,4是法学(涉外法治实验班)、英语(法律英语实验班)、国际经贸规则、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本科专业,N是传播学、网络空间安全、公共管理等学科专业的融涉外法治课程模块设计,形成覆盖性强、服务多元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矩阵。学生先后获第四届全国法学院系“法成杯”法律辩论赛冠军、中华笔译大赛总决赛英汉互译(法律)赛道全国冠军、第十五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一等奖、第二十二届“贸仲杯”辩论赛三等奖等诸多荣誉。涉外法治在校生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成为能够在涉外法治建设中挑大梁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涉外律师实用人才培养。涉外律师是涉外法治人才的主力,提升涉外律师实战能力是当下企业走出去的现实所需。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聘请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授、国内著名国际仲裁专家、知名涉外律师等高端师资,开设具有鲜明RCEP区域涉外法律特征的系列模块课程,丰富学员的涉外法律知识,锻炼实务技能,提升执业水平,有力推动了我省涉外律师服务重点区域经贸合作的能力。
(三)三大平台,精心培育,人才培养保障能力日益增强。一是人才培养平台—涉外法治学院。2023年11月,学校成立山东省首家涉外法治学院。涉外法治学院依托“法学(涉外法治实验班)+英语(法律英语实验班)+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贸规则”的四维一体专业矩阵,为涉外法治搭建人才培养大平台。学院获批“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涉外法治教学团队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二是产教融合平台—律师学院。学校与省律师协会、著名律所合作共建律师学院,依托律师学院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四大模块律师学院实践课程,将律所和律师引入学校,提升涉外法治律师课程的实践性。开设律师学院移动课堂课程,将课程搬进律所,通过学校专任教师与律所兼职教师同堂授课、指导学生共同参与涉外案件等,提高学生在真实法律场景中的法律应用能力。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香港麦家荣律师行实践教学基地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三是学术研究平台—涉外法治研究院。学校成立涉外法治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连续举办7届中日韩自贸区和RCEP经贸合作与法律保障国际学术会议。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RCEP区域经贸合作中的法律问题,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近年来学校获批《RCEP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研究》《我省高素质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跨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等18项省部级涉外法治等课题;《面向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山东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面向涉外法治建设的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先后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依托研究成果和研究课题,设立科教融汇课程群,其中涉及涉外法治课程12门。研究平台成为赋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供给侧。
(四)四种路径,精准施策,人才培养阶段性成效不断涌现。一是双向发力的培养架构。学校建立起“法律+英语”“英语+法律”双向发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架构,从法律和英语能力两端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双语基础,更好地适应涉外法治工作需求。学校已招收涉外法治实验班5届125名学生、法律英语实验班7届210名学生、国际经贸规则专业3届86名学生。二是“三跨”的育人过程。学校完善涉外法治人才“跨学校、跨行业、跨国界”的育人过程,加强校际、校企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促进不同领域资源的交流与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渠道,以“三跨”经历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加强与中国政法大学等10余所国内高校、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近10所国外高校校际联动,促进国内外校际合作,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内联盟、区域联盟,形成跨校合作人才培养新链条。近5年来百余名学生到海外名校攻读法学硕士研究生。与香港、马来西亚、韩国知名律所合作,建立境外实践基地,连续两年涉外法治实验班学生赴境外见习。三是多维协同的运行机制。学校构建起政产学研多维协同运行机制。学校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涉外法治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与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司法厅、省商务厅、省贸促会、省自贸办、省工商联、山东国际商会、贸仲山东分会、省律协、香港麦家荣律师行、省汽车配件协会等10余家单位协同培养,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共同体。教师团队通过国内外访学、涉外法治实务部门挂职、律所兼职提升国际视野和实践育人能力,指导学生参与“法律服务连万家”实践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锤炼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四是数字赋能的教学方法。学校整合涉外法治学院与省级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力量,打造“一站式数字化涉外法治服务平台”。汇聚各类法律资源,运用数字化手段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法律风险预判。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建设系列智慧课程,探索创新数字赋能人才培养新范式,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智慧属性。
三、典型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调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山东政法学院作为山东省内唯一一所以法学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高校,担负新使命,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山东省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需求,建设涉外法治学院,集全校之力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形成了新模式,依托丰富法学资源,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机制,与相关实务部门深度合作,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更加凸显;探索了新路径,积极开展人才培养路径改革,实施双向发力、三跨经历、多维协同、数字赋能等策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突破。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服务导向、地方特色、应用特点形成了省属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模式和经验,具有典型意义。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361/202506/611221f7-9b10-41ad-b962-022c0055b4b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