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山东涉外法治优秀案例12 | 东营仲裁办创新涉外仲裁法律服务 推进国际能源纠纷化解法治化专业化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建设,强调“要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仲裁制度改革,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中共东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将推动建立国际能源仲裁庭审中心作为落实国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改革部署的重要举措,纳入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

  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争议解决方式,在化解商事纠纷、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东营仲裁委员会聚焦国际能源争端解决创新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24年9月7日,东营仲裁委员会国际能源仲裁庭审中心正式启动,作为全省首家以涉外能源仲裁为主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专业化平台,重点服务石油化工、石油装备、石油工程、橡胶轮胎、碳交易等能源化工产业,为企业提供应对贸易摩擦、国际贸易纠纷等方面的涉外仲裁法律服务,支持企业更好“走出去”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二、实践结果

  (一)塑强特色优势,打造国际能源仲裁“专科门诊”。一是立足东营能源产业集聚优势,做好能源争议仲裁特色文章。东营仲裁委员会瞄准石油炼化、石油装备制造等域内优势能源行业经营主体,深入企业调研,开展课题研究,准确把握能源企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对国际能源仲裁庭审中心的职责定位、服务重点和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充分论证评估。通过设立仲裁开放日、举办培训交流活动、参加石油装备展宣传推介等形式,增进能源行业对仲裁的了解和信任,按需施策提供多种形式的涉外法律服务,引导企业选择仲裁解决国际能源争议。二是发挥本地能源人才集聚优势,打造国际能源仲裁专家队伍。与胜利油田、东营重点能源企业、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深度对接,选聘10名能源领域专家聘为仲裁员。遴选擅长涉外纠纷、海事海商、能源、贸易、股权、知识产权等领域专业人才87人,建立了涉外仲裁法律服务专家库。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会同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业务培训,做好涉外仲裁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和能源业务的涉外仲裁人才队伍。实施仲裁秘书队伍分类分级管理改革,推动仲裁秘书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实现仲裁秘书制度与国际接轨。自庭审中心成立以来,指导30余家能源企业约定仲裁处理涉外能源争议,受理能源纠纷11起,标的额2.13亿元,涉及油气资源开发、石油化工、新能源项目建设等多个领域,企业对仲裁结果的满意度高达100%,达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提升了国际能源仲裁庭审中心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创新制度机制,增强涉外仲裁法律服务能力。一是健全完善仲裁制度规则。在主动对接、积极吸纳高标准国际商事仲裁规则基础上,创新完善仲裁规则和工作制度,加强涉外仲裁案件管理能力,推动仲裁裁决在国际上得到更加广泛的承认与执行。修订仲裁规则中涉外仲裁相关规定,借鉴国际仲裁机构先进做法,突破强制名册制的局限,允许当事人在名册之外选定仲裁员。同时,涉外仲裁案件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的法律、使用的语言及审理的方式等,最大程度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研究制定专门仲裁规则和涉外仲裁程序指引,为依法依规开展国际能源仲裁服务提供高质量的制度保障。二是建立涉外仲裁区域协作机制。与武汉仲裁委员会合作建立国际能源仲裁服务协作机制,每年召开协作机制合作交流会议,定期发布协作机制建设成果,在办理涉外仲裁案件、国际能源仲裁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健全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应对涉外法律风险。一是做强助企服务矩阵。整合仲裁、律师、公证、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遴选优秀仲裁员、律师、公证员、调解员组成法律服务团,为涉外企业提供全链条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和多元化的争端解决机制。主动融入黄河三角洲中央法务区建设,带动域外法律查明、翻译、鉴定评估等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发展。积极参与我市开拓海外石油市场协调服务机制,与职能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规避风险,提升我市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推动服务集成快办。与市法院建立工作联动、业务联席、人员联络、网络联通四项机制,使仲裁与诉讼衔接更畅通更紧密,提高了仲裁保全和执行的快捷性和便利度。通过诉前分流、“人民调解+仲裁”等有效衔接,打造了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全流程链条,为当事人提供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案。三是强化对企指导服务。加强外国法律法规和国际能源争议研究,运用法治体检、仲裁建议帮助企业提高风险应对能力,指导企业运用法治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开展能源领域仲裁办理和业务宣传培训,指导企业在国际能源贸易投资合同中约定仲裁作为纠纷解决方式。

  三、典型意义

  (一)涉外仲裁工作必须与本地开放发展需求相适应。仲裁机构一城一立,其发展与每个城市的特点和优势息息相关。东营市为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气、地热、盐卤等资源富集,培育形成了石化、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优势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亦逐渐壮大,涉外能源投资贸易总额不断攀升,但涉外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供给不足,无法充分满足企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在此前提上,国际能源仲裁庭审中心的建立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土壤。

  (二)专业化的争议解决机制是涉外仲裁的重要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交易模式、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各领域所出现的纠纷日趋多样复杂。专业化的争议解决机制能够提高争议解决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做出更公正、合理的裁决。国际能源仲裁庭审中心是根据能源行业特点和需求所设立的专业化的争议解决平台,将石油装备类、炼化类、轮胎造纸类、工程类、碳指标类相关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通过建设专业仲裁员队伍,“量身定制”适合国际能源纠纷处理的特色仲裁规则,深入研究能源领域的法律问题和行业惯例,从而不断提升国际能源纠纷调解与仲裁的专业化水平,满足了能源行业经营主体对纠纷解决的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

  (三)涉外法治人才是涉外仲裁发展的重要基础。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在涉外仲裁体系和能力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与作用,是培育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发展高端涉外法律服务、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基本要求。涉外仲裁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同时具有专业领域知识能力,能够在跨境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专业服务。为此,国际能源仲裁庭审中心着力打造国际能源仲裁专家队伍,加强对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和国际能源业务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确保每一个仲裁裁决都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四)加强区域合作是涉外仲裁快速起步发展的可行路径。对中小城市的仲裁机构而言,涉外仲裁人才、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均存在“先天不足”。在此情况下,可通过与国内一流仲裁机构开展合作,链接高端资源,补齐短板弱项。东营仲裁委员会与武汉仲裁委员会联合开展调查研究,反复沟通协商,达成合作共建共识,整合东营能源资源富集地优势和武汉涉外仲裁服务的专业优势,共同为境内外能源相关企业提供优质的争议解决服务。在武汉仲裁委员会支持下,国际能源仲裁庭审中心成立后迅速步入正轨,已初步具备办理涉外仲裁案件的能力。这一合作,为其他地区间的仲裁机构开展更具开放性、互补性和包容性的新型合作关系提供了范例。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361/202506/bcf0eb65-da6e-4b68-9c57-7a4df4152f3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