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术后10天,他偷爬马背去描红界碑!四代人无悔戍边的故事续写了73年

来源: 中国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前不久,2024年度兵团“最美家庭”名单公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六团草克特格斯家庭榜上有名。得知这一消息后,这个饱经风霜的蒙古族汉子眼眶湿润了。

  

  “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们一家人,更属于所有在边境线上默默坚守的戍边人。我的父辈用生命守护这片土地,我们这一代接过了接力棒,我的孩子们也将继续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家的使命。”草克特格斯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与自豪。

  故事还要从1952年那个风雪交加的冬天讲起。蒙古族牧民阿拉西牵着老马,把家安在了离中哈边境线不足3公里的山坳里。这位皮肤黝黑的牧民主动帮部队收集边境信息,26年间踏遍了格登山的每一道山梁。

  阿拉西常说:“不管哪个民族,都是中国人,大家要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边境线。”他曾在暴风雪中连续奔波17个小时,为转场牧民找回被野狼冲散的63只羊,用自家毡房收留过12批次迷路的外乡牧民,在多民族聚居的团场里,他的毡房永远为过路人留着温暖的炉火。

  

  阿拉西的儿子那那12岁时跟着父亲巡边,遭遇野狗袭击,右腿伤口因医治不及时感染化脓,落下终身残疾。但这个倔强的蒙古族汉子牢记着父亲的话:“我老了把任务交给你,你老了就交给你的儿子,一定要把护边的使命一代代继承下去。”

  1978年父亲去世后,那那毅然拄着拐杖,接过护边“接力棒”。昭苏的冬季长达7个月,他拖着伤残的右腿,在没膝深的积雪中艰难跋涉,用12年时间走遍了辖区的每一处。“不能让父亲的脚印在我这里断了”,这个信念支撑他在巡边路上走了32年,直到鬓角染霜,仍坚持在边境一线。

  1989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是那那守边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当晚,他发现境外边境线上有异常动向后,连夜骑马50公里到边防连报告,避免了一起潜在的涉外事件。这位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在临终前仍叮嘱儿子草克特格斯:“我们住的地方是祖国的领土,坚决要守护好,不让一个人过去,也不让一个人过来!”

  1983年,年轻的草克特格斯牵着妻子布娅的手,来到海拔2800米的执勤点。他从怀里掏出用红绸包着的国旗,拴在一根木杆上,当鲜红的旗帜在风雪中展开时,布娅的睫毛上落满了雪花——那一刻,两个年轻人的心中同时燃起了守边的火焰。

  

  他们的“家”是半埋在地下的地窝子,土墙被水汽浸得发霉,晚上睡觉都能听见老鼠在头顶跑来跑去的声音。七十六团每年积雪封山长达6个多月,最冷时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布娅把“守边爱国是头等大事”的家规绣在马鞍垫上,每一针都穿过厚实的牛皮。每到冬季,草克特格斯夫妇的手脚冻疮就会复发,提重物时,满手的裂痕钻心地疼。

  1997年,中哈边境立界碑。因山路险峻、车辆难行,草克特格斯牵着自家的马,历时两个月,将界碑和所需水泥砂石料驮运至山顶。两匹马都累死了,边防连提出补偿,他却摆了摆手说:“我这点儿付出算啥,山顶上的格登碑当年从南疆运来,那得费多大劲儿!”

  巡边路上意外频发。2000年的一天,巡逻时,马摔倒了,草克特格斯被压在马身下,造成右小腿骨折,至今留有钢板,还患上了风湿和腰椎病。即便腰椎手术后,医生叮嘱他至少要卧床3个月,可手术后第10天,他就趁布娅出去放牧,偷偷拄着拐杖挪到马厩给老马备鞍。布娅回来时,看见他正费劲地往马背上爬,眼泪唰地流下来:“你不要命了?”他却嘿嘿一笑:“界碑该描红漆了,不然大雪一盖就找不着了。”

  40余年来,草克特格斯穿坏了300多双鞋,劝返制止临界人员近百人,堵截临界牲畜上百头(只),巡护的边境线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2018年,草克特格斯的儿子阿音格在入党申请书中自豪地写道:“我的血管里流淌着守边人的血。”2023年,从石河子大学毕业的阿音格做出了一个让很多同学不解的决定——放弃城市工作,回到边境线上。

  

  如今,作为第四代“守边人”,阿音格和姐姐朝洛蒙组成“护边家庭组”,带着卫星定位仪和最新版边境地图巡边。朝洛蒙创建的“牧民护边联络群”已吸纳300多人,成为边境信息快速通道;阿音格则将大学所学的体育知识教给牧区孩子,并在日常训练中融入国防教育。

  2023年,草克特格斯一家参加兵团“5·15国际家庭日”晚会节目录制时,介绍词中这样写道:“他们把家安在界碑旁,把根扎在边防线上,用四代人的青春,书写着新时代的戍边史诗。”

  因工作成绩突出,草克特格斯先后30多次获得“优秀边防工作者”“优秀护边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9年,他被七十六团党委选派为执勤站党建指导员;2021年,入选中央文明办发布的3月“中国好人榜”。此次获得兵团“最美家庭”称号,则是对这个守边家庭的褒奖。

  夜幕降临,格登山静谧如昔。草克特格斯房里的灯还亮着,他正在为明天的巡边准备干粮。桌上摊开的地图,记录着这个家庭四代人绵延73年的跋涉——那是用脚步丈量的爱国情,用生命书写的忠诚篇。

  窗外,界碑在月光下静静矗立,如同忠诚的哨兵。73年来,从阿拉西到那那,从草克特格斯到阿音格,四代人的足迹已踏遍格登山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兵团人的使命担当。

  


原文链接:http://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68/2025-09/28/content_1280374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