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上海百余位独居老人有个共同的“儿子”!

来源: 中国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刘警官,你快来一趟,我被骗了!”最近,87岁的吴阿姨通过“卡片小广告”找人上门维修微波炉,被收取480元维修费。没想到刚到下午,微波炉又坏了,吴阿姨这才意识到被“李鬼”骗了。儿子不在家、听力又欠佳的老太心急如焚,立马给社区民警刘警官打微信电话求助……

  

  这位深受吴阿姨信赖的刘警官,就是虹口公安分局凉城新村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刘尊伟。在刘尊伟负责的凉城一村和二村中,实有人口不过两千余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却有1114人,近乎占总人口的一半,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更达到54人之多,是名副其实的“老年社区”。

  “看见这些老人,我就想起我的母亲。”在刘尊伟的微信里,存有百余位独居老人及其家属的联系方式,他将照顾这些老人视为己任,也因此成为了这百余位独居老人的“社区民警儿子”。

  国庆将至,记者走进社区,聆听这位基层民警与老人们的故事,探寻平凡岗位上的凡人微光。

  

  是社区民警,也是独居老人的“主心骨”

  “对我来说,刘警官就是我的亲人!”

  ——98岁董阿婆

  “刘警官,你来帮我看看,这个保健品怎么总给我发广告,删也删不掉?”当天,家住凉城二村的董阿婆向刘尊伟发来“求救”微信,记者随其一同来到这位老人家中。老人一见到刘尊伟,便像找到主心骨一般举着手机向他求助。

  刘尊伟告诉记者,董阿婆是一位98岁高龄的独居老人,她的儿子和小辈均身体欠佳,且居住甚远,平时无法前来照顾。自从4年前董阿婆的爱犬离世后,本就腿脚不便的老人就更不愿下楼走动。因此,为了保证董阿婆独自在家的安全问题,刘尊伟要求董阿婆每天都给自己发条微信链接:“只要4点前没有给我发链接,我就要到家里来看看。”这是刘尊伟给董阿婆定下的“规定”。

  “我一个老人自己住,以前总要担心发生意外怎么办。现在我给刘警官发微信,他就知道我在家安好,我自己也安心很多。”董阿婆连连点头,“现在我已经养成习惯了,看到好玩的我都要分享给他的。”董阿婆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她和“小刘”的聊天记录,“每天我都要发七八条的!”刘尊伟也笑着回应:“昨天晚上8点多还在给我发呢。”

  为了能及时了解老人的情况,刘尊伟还添加了其家属、邻居以及朋友的联系方式。“多亏有这个微信,不然我就要被骗了。”董阿婆告诉记者,她在2021年时曾收到一条保险诈骗短信,要求她向指定账户交钱,否则就将其银行卡中二百余万存款冻结。老人一下慌了神,当即准备冒着大雨赶去银行查看,所幸中途被邻居阿姨发现劝了回来,并通过微信将此事告知刘尊伟。没过多久,刘尊伟便带着反诈小册子赶到董阿婆家中,在安抚老人的同时,向其详细讲述诈骗手段和案例。这一科普,就连着科普了5天。“我怕老人听不懂,宁愿上门多讲几遍,也不能让老人再受骗。”刘尊伟说。

  “我不愿意麻烦别人,但刘警官特别有耐心,所以我也愿意找他帮忙。”董阿婆坦诚地说。在采访的过程中,董阿婆自然地将手机交给刘尊伟,让其帮忙删除推销保健品等骚扰信息,刘尊伟也不厌其烦地多次向老人演示如何拉黑此类宣传账号。记者注意到,董阿婆已将刘尊伟拉进自己所有的群聊中,包括闺蜜群和家庭群,“对我来说,刘警官就是我的亲人!”

  

  是职责所在,更是孤寡老人的“幸运”

  “能碰到你是我的运气”

  ——85岁陈老伯

  在社区中,刘尊伟重点关注的还有“孤老”群体,“这也是最容易受骗的群体。”刘尊伟向记者分享,令他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位曾住在凉城一村的陈老伯。当时,85岁的陈老伯本想申请关怀孤老的“老伙伴”计划,却被告知其已领结婚证,名下还有一个养子,无法享受该福利。

  “我没有结婚,更没有孩子,你们是不是搞错了!”刘尊伟一边安抚急切的老人,一边查得这名与其领证的女子就是陈老伯的保姆,而莫名其妙收养的孩子也是保姆的儿子。原来,该保姆以儿子没有本地户口无法在此高考为由,利用陈老伯的同情心,哄骗老人至外地“假结婚”,并将儿子收养至陈老伯的名下。

  “当时我马上告诉陈老伯,尽快和保姆办理离婚手续,但这个保姆每次都忽悠老人,不肯离婚。”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刘尊伟仍表现得有些气愤,“我尝试和保姆协商,等他儿子高考完就跟老人离婚,并解除收养关系。没想到她不但不听,还将老人忽悠得搬走了!”

  在陈老伯搬离小区后,刘尊伟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特地找到陈老伯新居所在辖区的社区民警,嘱咐其重点关注陈老伯的情况并多加照顾。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陈老伯每搬一次,他便对当地社区民警嘱咐一次,时刻关心着老人,同时也从未停止对保姆一家的劝说。终于,“2023年5月的时候,陈老伯发消息给我报喜,说已顺利离婚并解除收养关系。”刘尊伟翻出当年的聊天记录说道。

  记者发现,在这之后的日子里,陈老伯一直与刘尊伟保持联系,同他分享自己的生活,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更提出希望刘尊伟为自己保管遗嘱,并在将来担任遗嘱执行人。陈老伯在留言中写道:“能碰到你是我的运气。”但刘尊伟却说:“我觉得,这些都只是我的职责所在。”

  是“双向奔赴”,也是社区里的“亲人”和“眼睛”

  “小区安全不能只靠刘警官,‘群防群治’嘛”——社区老人们

  每天早晨,刘尊伟都挤在一帮老阿姨中间,了解她们身边的故事。下班前巡逻时,他着重观察每一位独居老人家中的灯光,“如果没有开灯,我就要上去看一看,不看不放心。”

  即便是深夜,只要老人打来电话,刘尊伟必定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仔细排查,保证老人的安全。在采访的过程中,刘尊伟能准确地报出每位老人的姓名、年龄、门牌号,甚至是其亲属的名字,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

  走在小区里,每一位路过的老人看到刘尊伟,都会停下脚步,和他亲切地侃起大山,不一会儿就聚集了好几位老人。“一天看不见刘警官,还会很想他呢!”一位阿姨对记者笑道,刘尊伟也在一旁略显害羞地憨笑。

  记者注意到,老人们与刘尊伟的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拉家常”,还主动向其汇报小区内的各类动向,例如哪栋楼频繁向下扔烟头、哪家老人多日未见出门、哪栋楼又见到陌生人出入……即使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老人们也愿意充当刘尊伟的“眼睛”,替他时刻关注着社区里的点点滴滴:“小区安全不能只靠刘警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出一份力,‘群防群治’嘛!”

  

  “看到这些老人,我就想到,我妈妈一个人在家也是这样子。”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尊伟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也至耄耋之年,与其分隔两地。他不能陪在母亲的身边,却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小区内的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失独家庭上。

  “对我来说,这些老人也是我的亲人。等董阿婆100岁的时候,我还要给她办百岁宴呢!”刘尊伟说道。

  记者手记

  记者从凉城新村派出所处了解到,在凉城辖区这块占地面积仅3.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7000多位这样的孤寡老人,这意味着基层民警需在关怀这类特殊老人群体上花费更多的精力。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最打动人的,不仅是刘尊伟坚持数年如一日、全心关爱辖区内的每一位老人,更是他与老人们之间的“双向奔赴”。

  离开社区的时候,刘尊伟一直说:“我其实没做什么。”“你们多关注社区里的老人。”我想,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平凡付出,让社区的老人们感受到了“温度”和安全感。

  在上海,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社区基层民警,正是他们共同的“微光”,点亮了平安社区里的万家灯火,也成为献礼平安上海、平安中国的最好礼物。

  

  


原文链接:http://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45/2025-09/29/content_1280386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