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违法专家 净化招投标生态链
来源: 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2 作者:佚名
清理违法专家 净化招投标生态链
2025-09-11 14:16:5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打击串标 新华社发 商春华 作
□徐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提到,对于评标专家,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组织全国评标专家清理,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9月8日《经济观察报》)
评标专家作为招投标活动的“守门人”,本应秉持专业性与独立性,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
但在现实中,这个群体却成为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的重灾区。专家被“围猎”、评标变成“拼关系”、评标意见沦为“走过场”等乱象频发,严重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评标专家失守现象,暴露出多重监管漏洞:其一,专家库管理模式滞后。许多地方专家库更新不及时、管理松散,对专家的履职监督和能力评价缺乏有效机制。其二,评标过程透明度不足。封闭的评标环境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土壤,评标结论缺乏充分说明和追溯机制。其三,违规成本过低。以往对违规专家的处理多以暂停资格等“软约束”为主,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其四,专家遴选机制不科学。部分专家专业匹配度不高,却能在各类项目中“通吃”,严重影响评审质量。
此次清理行动展现了监管部门“零容忍”的监管态度,但运动式治理之后,更需着眼于制度性建设。首先,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评标专家库管理系统,实现专家资格、履职记录、评价信息的互联互通,彻底打破地域壁垒和信息孤岛。其次,应推行评标全过程记录和可追溯机制,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评标透明度,让每一次评审都经得起检验。再者,完善评标专家考核和退出机制,将考核结果与专家报酬、续聘等直接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格局。最后,健全联合惩戒机制,建立行业禁入和信用惩戒制度,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需要清醒认识到,评标专家问题只是招投标生态链的冰山一角。专家违规往往与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等多方主体相关联,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因此,治理招投标乱象不能止于专家本身,而要从整个招投标生态着手:一方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从源头上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招投标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运行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营商环境建设。此次评标专家“清零”行动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但更重要的是开展常态化、法治化的治理,避免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
建设法治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招投标体系,需要持续深化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让每一份合同都能在阳光下签订,让每一位专家都能在规则中履职。
3.8万违法专家的出库既是刮骨疗毒的阵痛,更是涅槃重生的契机。当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技术赋能越用越活,法治保障越来越强,一个公平竞争、透明高效的招投标市场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