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边角地”变停车场,提供城市治理新样本

来源: 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2 作者:佚名

  新华社发 程硕 作

  □徐建辉

  城市街头,存在一些没有被充分利用或闲置的边角地块。如何用好这些“金边银角”?安徽省合肥市建设部门积极创新思路,利用闲置低效土地建设公共停车场,加快破解停车难题。2023年至今,合肥市“挤”出停车泊位约6.4万余个。(9月15日《合肥日报》)

  “开车十分钟,找位半小时”,这是不少城市车主的日常窘境。停车难,早已成为制约现代都市宜居性的“老大难”问题。而近日,合肥通过盘活闲置“边角地”“待建空地”,两年间新增约6.4万个停车泊位的做法,不仅解了市民“停车焦虑”,更用“小切口”撬动“大治理”,为全国城市破解停车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在城市发展中,“边角地”常被视作“无用空间”——或是道路旁狭长的零碎区域,或是规划调整后暂未开发的空地。这些地块面积不大、形状不规则,开发大型项目“不够格”,长期闲置又易沦为“脏乱差”死角。合肥的破局思路,恰恰是“向缝隙要空间”,既缓解了停车压力,又整治了环境,等于把“闲置资源”转化成了“民生红利”,让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

  停车难与乱停车总是相伴。不少城市面对停车难带来的乱停车,多采用“堵”的思路——增设违停摄像头、加大罚款力度,可“车多位少”的根本矛盾未解决,违停现象仍屡禁不止。而合肥却选择“疏”字当头,针对“断头路”占道停车问题,不搞“一刀切”处罚,而是就近利用两侧狭长地块建停车场;面对老城区“人多路窄”的困境,不盲目扩建道路,而是“见缝插针”建临时泊位。这种“换位思考”的治理逻辑,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真正贴近了市民需求,让“停车不再难”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更值得称道的是,合肥的探索并非“一锤子买卖”,而是形成了可延续的治理模式。从前期走访居民、精准摸排需求,到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方案,再到后期同步配套充电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每个环节都体现着“精细化治理”的思维。正如建设部门所规划的,未来还将通过老旧停车场改造、土地资源盘活等方式持续拓展停车空间——这种“既解当下忧,又谋长远计”的做法,让民生工程真正“落地生根”,而非昙花一现的“形象工程”。

  当下,不少城市仍在为停车难发愁:有的新区盲目建高楼却忽视停车场配套,有的老城区因空间有限“束手无策”。合肥的经验证明,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未必需要“大拆大建”,关键在于是否有“盘活存量”的智慧、“以人为本”的初心。一块“边角地”看似微小,却能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当每一寸土地都被充分利用,每一个民生需求都被认真回应,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宜居之所”。

  期待更多城市能借鉴合肥的思路,少些“等靠要”的惰性,多些“挖潜力”的主动,把城市里的“边角料”变成“香饽饽”,让停车难不再成为市民的“心头堵”,让城市治理的“民生答卷”越写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