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黔南:让法治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行走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村寨,总能看到这么一拨人:法律顾问、会说“水话”的绣娘、懂政策的“法律明白人”,他们挎着包,走家入户,用“水话搭汉语”的土办法,把法律条文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乡亲们听。这热乎劲,就是黔南让法治扎根乡土的生动模样。

  黔南,这片聚居着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等多民族的土地,文化多彩,风情独特。如何让法治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扎根?黔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法治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契合民族特色。

  普法“新雨”润物细无声

  在黔南,普法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于是,硬邦邦的法律条文,被巧妙地融进日常生活、写进村寨规矩、送进校园课堂。这一套“土方子”,让法治宣传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大家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

  定期举办的法治文艺演出,将妇女权益保障、反家庭暴力、反电信诈骗、禁毒防艾等法律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出来;“法律进家庭”活动,则引导居民在生活中逐渐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其中,瓮安县在23个村(社区)和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起了“普法驿站”。这些驿站就设在群众茶余饭后喜欢聚集聊天、休闲的地方。驿站里设有宪法宣传区、民法典宣传区,还开办法治讲堂。通过“以案释法”“身边人说身边事”等方式,把法律知识讲得明明白白。这种家门口的普法,让超过11万群众受益。

  在位于“中国天眼”核心区的平塘县塘边镇双河村,悠扬的布依族山歌时常在山间回荡。村里的“布依古乐艺术团”变身为“法治山歌队”。寨子里的老规矩、新法律,都被他们编成朗朗上口的布依歌曲。“以前村规贴在墙上冷冰冰,现在唱进歌里暖烘烘!”乡亲们说,跟着调子哼,不知不觉就把该守的规矩、该懂的法律记牢了。

  让普法扎下根。瞄准那些大家爱去的地方——广场、公园、长廊,把法治故事、村规民约、乡村振兴的道理,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雕塑、展板、标语,嵌进风景里,全州建起了1491个这样的“法治文化角”。群众在广场上休闲散步、在公园里健身娱乐、在长廊下歇脚聊天时,抬眼就能看到法治宣传栏、法治故事雕塑、通俗易懂的法治标语,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法律、了解法治。

  持续强化基层普法力量

  普法落地生根,离不开基层力量支撑。黔南州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和“法律七进”:

  1477个村(社区),村村都有法律顾问坐镇,大事小事有处问,村民有了家门口的法律“参谋”;

  175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了10681名人民调解员,他们是化解邻里纠纷、调和矛盾的“和事佬”;

  培养17510名“法律明白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是乡亲们身边的政策法律“解说员”。

  有了这群“法治主心骨”,管村治寨更有章法。目前,黔南州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省级的有180个。

  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法治的未来,在娃娃肩上。学校里,宣传栏贴着法治画,墙上挂着警世名言。活动更是一个接一个:“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法治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讲!”

  黔南州664所中小学均配备了由政法干警、法治工作者担任的法治副校长。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上,他们不讲大道理,专讲娃娃们身边事:怎么躲开坏人的坑?遇到校园霸凌咋办?哪些事千万不能沾?怎么保护自己?他们用鲜活的案例,给孩子们心里筑起一道“法治防火墙”。今年以来,全州已开展437场“法律进校园”活动,发放7.4万余份宣传册,法治副校长开了368场讲座,覆盖师生12.5万余人次。

  让法治脱下“西装”,换上“民族装”;走出文件柜,走进火塘边、山歌里、校园中。用最“土”的法子,讲最硬的道理,让法治像空气和水一样,融进各族群众的日常。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黔南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子。这份带着泥土芬芳的“黔南答卷”,为民族地区深化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黔南经验”。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wgz_97/rmfz/202508/t20250805_883853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