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村】一纸村规民约“约”出的共富路——丹寨烧茶村的善治密码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编前语
在黔贵大地的青山绿水间,法治的种子正深植乡村沃土,绽放治理新花。贵州已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2个、省级示范村(社区)1709个,法治乡村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从过去的“法治进村”到如今的“法治在村”,一字之变,折射治理理念的跃升。“村规民约”不再是墙上条文,而是管出了产业发展的“金饭碗”,涵养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文明乡风。法治精神融入日常,内化为村民自觉,外化为治理效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与秩序保障。
本系列报道将深入田间地头,聚焦贵州“法治在村”的生动实践,探寻法治力量如何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护航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贵州新篇。
笔挺的白衬衫扎进黑色西裤,锃亮的黑皮鞋一尘不染。
8月5日,在丹寨县烧茶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贤这身装扮格外精神。黝黑的面庞是长年田间劳作的印记,但挺拔的身姿和明亮的眼神,却透着一股昂扬的精气神。
“看这身‘行头’,搁十年前,想都不敢想。”采访中,杨秀贤笑着拍了拍身上的衬衫。这身“体面”,是烧茶村十年蝶变最直观的注脚。十年前,他穿着粗布旧衣,为村民借钱给孩子看病而奔走;十年后,他指着远处葱茏的蓝莓基地,底气十足:“今年村集体收入能稳稳突破300多万元,蓝莓第三茬采收正忙,乡亲们的饭碗端得更稳了!”
这个多民族聚居村的蝶变密码,深藏在村子探索实践的“善治”之道中,凝结在那条条由村民共商共议、共同守护的“村规民约”里。
小公约立起大规矩:从罚酒肉到树新风
走进烧茶村村委会,窗明几净。
院坝宣传墙上,白底黑字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其中“红三条白三条”占据了核心位置。杨秀贤的手指轻轻抚过这些条文,如同触摸村庄治理的筋骨。
“善治,有时得从‘治乱’开始。”杨秀贤讲起往事。曾经,山林乱砍滥伐是村里的“老大难”。痛定思痛,村里定下“四个一”的“重典”:违规者罚酒100斤、肉100斤、米100斤、烟100包。“听起来有点‘土’,但效果立竿见影。”杨秀贤说,令人欣慰的是,这条严苛的规矩,自定下后九年,竟再无用武之地。“规矩立住了,人心也齐了。”
更大的治理智慧,体现在移风易俗上。前些年,“人情债”像座大山压在村民心头。“结婚、生子、乔迁、升学……名目繁多,攀比成风,一场酒席下来,主客都愁。”在“合约食堂”帮厨的大姐张贵兰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22年。在县里的指导下,一场场院坝协商会开到了村民心坎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出了“红三条白三条”公约:红事怎么办?白事如何简?席面标准是多少?最终,共识凝聚成文。与之配套的,是村里建起的“合约食堂”——红白喜事集中办,统一标准,杜绝浪费和攀比。
“公约是大家定的,食堂是大家用的,监督也得靠大家。”杨秀贤说。如今,“合约食堂”灶火兴旺,飘出的不再是负担的“愁味”,而是节约、卫生、健康的文明新风。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被刹住,简办新办成了习惯。“省心、省钱、省力!”村民们的笑容,是公约落地最好的证明。
产业兴解开千千结:从争地皮到忙赚钱
产业兴旺,是善治最坚实的根基,也悄然重塑着村民的生活与关系。
在村委会二楼的调解室,杨秀贤坦言,如今村里最主要的矛盾是婚姻和土地纠纷。“一年十几起,不算少。”他分析道,“很多是夫妻一方外出务工,一方在家照顾老小,时间长了,感情淡了,矛盾就来了。”
面对这些矛盾,烧茶村摸索出特有的温情解法。“我们给‘冷静期’。”杨秀贤介绍,纠纷先到村委会调解室,双方冷静15天;若还要离,民政部门会再有一个月缓冲期。“多给点时间,多想想孩子家庭,火气就消了。”
“冷静期”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村民们“忙”起来了。走进村边的蓝莓基地,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蔡家琴手脚麻利地采摘着:“以前种玉米,看天吃饭,闲工夫多,邻里摩擦也多。现在在果园上班,跟城里一样打卡,一日三餐都能在家吃热乎饭,谁还有空总吵架?都想着多赚点钱呢”!
产业兴旺是善治的根基。村里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蓝莓、吊瓜和林下中药材。如今,产业规模已达2500余亩。晶莹的蓝莓,主要销往茅台集团,成了村里的“致富果”。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82万元,稳稳迈进“双超村”行列。
产业的磁力,更吸引了游子归巢。在返乡青年杜芳城的茶叶加工厂里,机器轻鸣,茶香四溢。“咱烧茶种茶历史能追溯到清朝!以前在浙江打工,总惦记着家乡的好山好水好茶青。”杜芳城说。
他回乡创办的三个加工厂,不仅生产优质的白茶和毛尖,盘活了村里的传统资源,更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共商议善治有根基:从乡贤寨老到“法律明白人”
烧茶村的“善治密码”,核心在于“共”字。
村规民约如何定?杨秀贤道出了“真经”:“绝不是村干部拍脑袋。先由党支部提议,然后开党员大会、再开村民代表大会,乡里贤能、村寨长老必须参与!大家反复协商,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才公布实施。”他强调,“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绳,村规民约是重要补充。”
79岁的李泽南,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因其处事至公,在村民中享有崇高威望。“村里大事小情,特别是涉及邻里纠纷、传统习俗等,大家都很尊重李老的意见。”杨秀贤说。在村庄治理的关键节点,常能看到这位白发老者沉稳的身影,用经验、威望和公道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
与此同时,法治的种子也在乡土生根发芽。县司法局带队入村指导的场景已成常态。“以前签合同心里没底,维权也不知道门路。”合作社成员吴晓明说,“现在不一样了,司法局的同志常来讲课,产业合同怎么签才规范,集体利益怎么维护,大家心里都有本‘法律账’。”法治思维,正融入村庄发展的血脉。
记者手记:迈向共富路上的幸福滋味
傍晚时分,“合约食堂”飘出诱人的饭菜香。结束了一天果园劳作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拢过来,笑语欢声。杨秀贤站在食堂门口,那身笔挺的白衬衫在夕阳余晖下格外醒目,映照着烧茶村由治到兴的清晰轨迹。
从“借5块钱的窘迫”到“白衬衫黑皮鞋的体面”,从依靠“罚酒罚肉”的无奈乡约到“红白三条”的文明共识,从传统农耕的“看天吃饭”到蓝莓茶叶飘香的“产业旺村”,烧茶村的十年变化,是党建引领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生动实践。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牌匾在村委会熠熠生辉,而比奖牌更珍贵的,是村民们端稳饭碗迈向致富路脸上洋溢的那份安稳与富足。
烧茶村的善治密码,正为黔山秀水间的乡村全面振兴,书写着充满希望的注脚。
记者 何永利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wgz_97/rmfz/202508/t20250811_8844006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