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涉外法治优秀案例⑧ | 青岛市检察院高质效做好涉外检察工作服务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法治新高地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关于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部署,对标青岛国际化定位和高水平开放新要求,依法严惩跨国犯罪,健全工作机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打造涉外检察品牌,为服务保障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2022年以来办理涉外案件213件,14项制度机制获最高法、最高检、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工商联、中国贸促会转发推广,21起案件获评全国全省典型案例。依法严厉打击缅北电诈不手软,推动公检法完善涉案财物处置等机制获《检察日报》报道。追赃挽损不停步,成功办理全国首例向境外申请诉前保全违法所得没收案,赃款赃物全部追回。源头治理不懈怠,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涉外案件办理,打造“枫桥式检察e站”,有效化解涉外矛盾。服务涉外企业不间断,办理知识产权案件183件,有效保护涉外企业创新成果;办理自贸区环境污染案,护航投资120余亿元重点项目顺利落地,获评全国典型案例。服务“经略海洋”不缺位,建立全省首个跨省域海洋资源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办理全省案值最高的非法捕捞案获最高检转发,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报道。
二、实践结果
(一)与发展大局“同频”,依法规范履职。一是高质效办好涉外刑事案件。探索涉外刑事案件专办机制,统一证据标准,强化引导侦查、证据审查,会同公安、出入境管理等部门,建立身份查验核实、出入境记录调取等协作机制,所办涉外人员犯罪案件全部认罪认罚、一审服判,无一上诉。在办理招商引资涉外诈骗案中,通过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突破证据瓶颈,追漏2笔犯罪事实,追赃挽损110余万元。二是高标准履行社会治理职责。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推动外籍人员管理制度完善。针对涉外人员危险驾驶犯罪快速上升趋势,分析发现某国籍人员占该类犯罪三分之二。针对外籍人员安全驾驶意识不强等问题,依法制发检察建议,联合外籍人员聚集区居委会开展法治宣传,提升外籍人员遵守法律意识。打造“枫桥式检察e站”,通过远程视频调解,促成3件涉外刑事案件矛盾化解,修复社会关系。针对全省涉外罪犯在青集中关押等情况,出台外籍罪犯检察监督工作制度,细化刑罚执行、教育改造等监督细则11项,有效提升涉外罪犯羁押规范化水平。三是高质量推进涉外案件司法协助。加强与公安、法院、银行、出入境管理等部门协作,强化涉案资金转移、走向监测,提升追赃挽损能力。办理的全国首个向境外申请诉前保全违法所得没收案,通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程序,依法没收犯罪嫌疑人转移至境外国家银行存款、房产、地块及其孳息,促进境外司法机构适用我国执行程序,将赃款赃物全部追回,有力彰显国际追赃追逃的信心和决心。
(二)与国家战略“同步”,打造涉外法治品牌。一是打造“检护自贸”品牌。制定《关于服务保障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的工作意见》,成立涉外语言检察人才服务专班,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综合运用检察建议、诉前磋商等方式,办理自贸片区河道污染案,排查整治雨污管道混同等污染点位24处,助力自贸园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上下游沿线生态环境显著好转,120余亿元的东北亚航运贸易金耦合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获评全国公益诉讼高质效典型案例,省检察院转发推广。建立“两微一端”“智检推送”服务平台,聘任18名专家智库委员,完善涉自贸风险警示服务机制,发现国际物流等领域刑事风险点12个,制发检察建议16份,企业金融开户风险精准防范机制等4项工作经验获最高检、山东省政府发文推广。二是打造“检护上合”品牌。设立“企业家驿站”,一站式受理法律诉求,对“请进来”投资示范区企业提供法律政策明白纸等保障服务,对示范区“走出去”对外投资企业,积极协助了解投资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提供涉外法律告知函。为16家链主企业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检察服务,助力企业堵漏建制、防范风险。举办上合示范区检察理论与实务研讨会,邀请最高检以及新疆、内蒙古等“一带一路”沿线检察机关和山东大学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检察机关高效服务保障上合示范区发展路径,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36篇。“检护上合”品牌获评全省检察机关优秀事例。三是打造“检护海洋”品牌。围绕海洋安全、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等领域,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服务保障“经略海洋”检校共建协议,成立海洋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保护示范基地;联合宁波、舟山等地海事法院、检察院签订全省首个跨省域海洋资源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办理了涉案59人700余万元的全省案值最高的非法捕捞案、涉案1700余万元的跨境电商走私案等一批重大涉海案件,3起案件获评全国全省典型案例,工作经验被最高检刊发。
(三)与履职需求“同向”,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一是健全涉外知识产权办案机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等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制定《关于办理涉外案件暂行规定》《商业秘密保护一站式服务指南》《RCEP背景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等机制,获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立项发布。探索建立“全融合办案、全链条打击、全维度维权”办案模式,依法办理知识产权案件183件,3起案件入选全省知识产权典型案例,青岛市检察院办案团队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评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二是完善联合打击走私犯罪机制。围绕走私案件办理难点堵点,联合青岛海关印发工作细则,解决涉检验检疫案件、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偷逃“滞期费”走私案件等犯罪定性问题,办理走私等涉外犯罪76件,3起案件获评全国全省典型案例。与行政机关创新建立协作联动机制,追回税款、罚款500余万元,稳定就业100余人,工作经验获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推广。三是探索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强化跨区域检察务实交流、合作联动,探索建立跨区域检察机关涉外办案信息共享、证据综合分析研判、外国人权利义务保障等机制,努力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高水平涉外检察工作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办理的涉外假冒商标标识案中,与南京检察机关跨区域协作,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实现案件取证、信息资源和证据共享,将两地犯罪事实并案至青岛集中办理,监督立案“上游”生产企业2家,追诉“下游”单位犯罪企业6家,促使犯罪嫌疑人与权利人达成和解,为涉外企业追回损失500余万元。
三、典型意义
(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探索运用涉外刑事案件专办、刑事执行环节外籍罪犯检察监督等制度机制,严惩跨国犯罪,依法平等保护中外经营主体、当事人合法权益。探索涉外刑事案件“治罪+治理”新模式,完善外籍人员社会治理;加强国际司法协助,实现国际反腐败追逃追赃新突破,用法治之力服务改革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出意见、建团队、搭平台、优服务,形成一批务实高效的涉外法治工作机制,依法办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涉外典型案件,帮助一批涉外企业防范外部风险,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三)为高质效涉外执法司法提质赋能。以一体综合履职方式,有力加强涉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持续优化青岛创新创业环境和法治营商环境。加强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司法协同联动,形成了涉外法治工作合力,促进涉外执法司法效能提质增效,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361/202506/161fa85a-1b7b-44c2-807b-fb9d2f48b37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