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坚持守正创新打造法治文化建设“山东名片”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4-05-16 作者:佚名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济宁市结合落实“全国‘八五’普法法治文化建设联系点”任务,印发《济宁市法治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法治文化建设“四大工程”,明确12项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工作思路,市县同频共振,分步实施,逐年推进,力争到“八五”普法末期(2025年),富有济宁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二是打造法治形象品牌。吸收借鉴儒家“和为贵”文化理念,创设卡通形象“和娃”作为济宁普法代言人,拍摄“和娃”形象宣传视频和“和娃”普法宣传动漫20期,制作上传“和娃”普法表情包,创作传唱《济宁普法之歌》。各县市区相继推出一系列普法代言形象,任城区的“小英”“小治”、曲阜市的“典典”、微山县的“小荷”、金乡县的“蒜小法”、嘉祥县的“嘉声祥音”、梁山县的“梁小法”等,深受群众喜爱。连续开展三届“济宁十佳法治人物”评选活动,运用身边榜样凝聚法治力量,法治文化品牌更加响亮。三是强化特色阵地建设。自觉将法治元素植入黄河、大运河文化带以及尼山圣境、南四湖绿色发展带等文化公园建设,融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博物馆、孟子研究院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打造区域性法治文化景观带18处。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高标准建成县级各类法治文化广场152个、镇级168个。实施民法典主题公园(广场)市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县级层面实现全覆盖,镇(街)、村(社区)覆盖率分别达到90%、60%以上,全市法治文化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积极开发新媒体普法阵地,市、县两级全部建有普法网站和微信公众号,90%以上市直部门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开设普法专栏,建立新媒体阵地3200余个,在各级各类媒体设立普法栏目44个,构建“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阵地80余个。四是创作法治文化精品。连续5年开展法治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推出法治微视频、动漫、情景剧等法治文化成果400余项,“我执法我普法”“律师说典”等精品栏目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今年,联合6部门启动首届“济宁法治文化节”,策划主题活动10项。自主编印《法律十进》《民法典之88处重要变化》《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等系列普法教材,年均举行“普法文艺演出基层行”活动400场次以上。集聚全市法治宣传资源载体,在机关单位、商超、车站、宾馆等LED屏滚动播放法治文化宣传视频,形成“抬头见法”“处处有法”“满眼是法”的法治文化传播声势。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171/202312/ecbc6e83-d0f8-48e0-8020-d784b39d880e.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