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循化)高原春光基地用爱照亮刑释人员回归路
来源: 青海司法行政网 发布时间:2023-12-02 作者:佚名
“四字诀”奏响“和谐曲”
“小基地”撬动“大平安”
刑满释放人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危人群,也是需要给予特殊关心帮助的重点人群。做好安置工作,对于预防,减少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意义重大。近年来,青海省(循化)高原“春光”基地秉承“以心为烛,以爱为光”的工作理念,念好“管、帮、教、扶”“四字诀”,全力提升安置帮扶质效,取得了“帮教一人、挽救一家、教育一片、稳定一方”效果,为更高水平平安青海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着力于管,修正新生坐标
走出高墙,步入社会,没有了管教和纪律约束,面对各种诱惑,许多刑满释放人员往往会放飞自我、迷失方向,甚至“旧病复发”,沦为“二进宫”、“三进宫”。为筑牢刑满释放人员告别旧我、重塑人生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他们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基地从管理入手,深化道德、法律、安全生产、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并切实抓在了日常,要求在平常。其中,早上七点起床、晚上七点收看《新闻联播》、十点熄灯就寝雷打不动;每周一次法治课、一次安全生产课长期坚持。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显著,基地经常性邀请省、市、县专家授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巩固监狱教育改造成果,引导刑释人员走好新生第一步奠定了基础。刑释人员小王,本系一名高校在读学生,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刑释后与父母三天一吵,五天一闹,到后来直接恶化到不回家,不与父母亲来往。被介绍到基地后仍然是自由散漫,不服从教育管理,经常性不参加法律、道德等教育,扬言是自由公民。基地负责人马明德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告诉小王参加法律、道德等教育是为了帮助其明是非、知善恶、尊法纪、守公德,确保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行得端、走得正、走得好,今天的教育约束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自由。经过连续不断的谈话谈心,小王渐渐发生了好的转变,对日常管理教育不再抵触,并学会了自我情绪管理。在基地工作人员鼓励支持下,小王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最终取得了会计本科文凭。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小王经过努力打拼,如今已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小老板。对进入基地的每1名刑满释放人员,工作人员坚持做到“三个不,三个一样”,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过去;经济上一样待遇、工作上一样信任、生活上一样关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累计安置40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就业,无1 人重新犯罪。
聚力于帮,重燃生活希望
就业难已成为目前突出的社会问题。而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基地不断拓展思路,采取多种途经,积极吸纳“三无”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食宿,给予人文关怀,解其忧、纾其困,助其走出困境,重拾生活信心,顺利回归社会。“三无”刑满释放人员韩某某性格内向,压力大,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每天沉默寡言。基地工作人员辗转多地查询到了韩某某的户籍,在司法局指导协调下,为其办理了身份证和最低生活保障。拿到身份证和最低生活保障证,韩某某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少小离家,亲人信息全无,韩某某时刻惦念着家人,他把心中苦恼告诉了基地负责人马明德。马明德动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为韩某某寻亲。当父母,奶奶、小姨和弟弟来到面前时,韩某某恍如梦中,继而从惊愕中缓过神来,一下子跪倒在父母和奶奶面前,泪不能语。自此,韩某某像换了一个人,刻苦学习电焊和车床技术,很快就成了基地的技术能手,深得同事好评。韩某某的变化让基地负责人马明德深感欣慰,他又发动同事为韩某某“找媳妇”。起初韩某某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 觉得自己坐过牢,有污点,没有人会看上他。在基地工作人员鼓励下,韩某某恢复了自信,跟着马明德去相亲。功夫不负有心人,韩某某最终与1名心仪的姑娘确立了关系并喜结连理,一时成为基地佳话。婚宴上,韩某某的父亲紧紧地拉着马明德的手,激动地说:“你让我娃活成了个人,娃能有今天多亏了你……!”
奋力于教,传授谋生之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一技之长,不能自食其力是许多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最直接原因。一直以来,基地坚持把抓好抓实刑满释放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中干、干中学”的方式深化刑满释放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近年来,基地每年都要联合省内优质技能培训机构,举办电焊、车床、烹饪培训,邀请名师传授技艺;组织业务骨干赴浙江、山东、河南、广东考察学习钢质门、不锈钢工艺门的生产工艺;举办电焊、烤漆、车床操作技能大比武。对新入基地刑满释放人员,指定业务骨干手把手的教,切实做好“传帮带”。据统计,基地年均约有20余人接受各种技能培训,培训率达95%以上。刑满释放人员杨某,自幼被拐卖,民族、户籍所在地均不详,刑释后无一技之长,无法维持生计。进入基地后,在工作人员的鼓励支持下,认真学习防盗门、窗加工和钢结构民用房屋建造技术,一年后熟练掌握了电焊、喷漆、压花等各项技术,月收入近万元,成为了基地技术“大牛”。2023年4月份,杨某因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被西宁市一家企业签约,开启了美好生活。2020年以来,共有5名刑满释放人员在基地学到了一技之长,成功走向社会,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倾力于扶,服务和谐大局
青海省(循化)高原“春光”基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以“点亮回归路、预防再犯罪”为工作出发点和立足点,极力为刑释人员提供帮扶。刑释人员马某请求和妻子一起到基地就业。面对这一特殊的新情况,基地负责人马明德亲自接待了马某并耐心询问原因。马某声泪俱下,诉说了原委。原来马某入狱服刑,妻子在外打工,房子被侄子强占,自己老两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想与侄子拼命,但顾及到一家人的情面,他不想激化矛盾,想暂时忍让一下,可是到外面打工没有人要,老两口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马某说,基地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如果基地不接纳他们,他就没有了退路,就活不下去了,只能什么也不顾了。特事特办,马明德和工作人员当即为马某夫妇调剂了单身宿舍,发放了床单、被褥、工作服等个人生活用品,安排了工作岗位。后经马明德多方奔走协调,司法所圆满解决了马某与侄子房产纠纷,有效维护了马某的合法权益,和谐了叔侄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矛盾风险隐患。关键时能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能冲得上去,以一己之力承担起了青海省全省刑满帮助刑满释放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工作,充分体现了青海省(循化)高原“春光”基地的担当意识和大局意识。2022年下半年,新冠疫情肆虐,青海全省进入静态管理状态,社区、小区全封闭,刑满释放人员进不了家,临时安置成为了疫情期间一大难题。紧急关头,基地从大局出发,积极响应青海省司法厅号召,主动承担起了省内外刑满释放人员临时安置职能,共计为26名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免费食宿,开展心理疏导3次有效稳定了刑满释放人员情绪,维护了疫情期间社会安全稳定。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311/t20231127_1120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