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润心,重塑新生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今年以来,广西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立足职能定位,积极探索戒毒康复新模式,以“黄丝带帮教”为载体,和民盟南宁市委员会、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共同创建“非遗培训室”,充分挖掘非遗在教育矫治中的独特价值,推动教育矫治工作提质增效。
文化润心,厚植家国情怀
广西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围绕教育矫治工作重心,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民间故事撰写教材,详细介绍非遗起源、发展、技艺特点及蕴含的工匠精神。结合女性戒毒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教学活动,引导戒毒人员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戒毒人员李某在周记中写到,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豪。
技能筑梦,提升就业能力
“非遗培训室”配备了专业的教学设备,打造“沉浸式”文化疗愈课堂。教学团队由戒毒所警察教师、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西药用植物园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确保教学专业性与感染力。课程在原有剪纸、绣球、麽乜、渡河公等传统技艺基础上,新增了壮锦艾草五子养生锤、壮锦香囊制作等内容,为戒毒康复注入民族文化的温暖力量。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戒毒人员认真学习,从选料配色的细致挑选,到穿针引线,每一步都全神贯注、耐心细致。戒毒人员温某抚摸着自己制作的壮锦香囊说:“以前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成效显著,绽放新生光芒
非遗与教育矫治的深度融合,不仅让戒毒人员学到了实用技能,提升了就业本领,更成为心灵疗愈的“文化纽带”,帮助戒毒人员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积淀涵养、重塑品格。
授课老师、志愿者和戒毒人员的良性互动,传递了社会关怀与支持,有效激发了戒毒人员的戒治动力。在戒毒所开放日的作品展示环节,家属们看到戒毒人员用心制作的绣球、壮锦艾草五子养生锤、壮锦香囊等作品,倍感欣慰。一位家属动情地说:“她过去常说活着没意思,现在眼里有光了。”
原文链接:http://sft.gxzf.gov.cn/zwgk/jdgl/gzyw/t2599608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