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工作】贵州省平坝监狱法援赋能矛盾化解新路径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起诉不等于有罪,法院会看证据判案……”在贵州省平坝监狱的法律咨询室里,公职律师民警罗金平正耐心地为罪犯解惑。
今年以来,平坝监狱聚焦司法部统筹推进“五项工作”要求,树立系统观念,强化源头预防,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针对“囚囚矛盾”“社囚矛盾”交织难题,将专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贯穿改造全过程,帮助数十名罪犯走出心理困境、重拾新生信心、顺利回归社会。
法治护航:从“绝境”到重生
“收到法院起诉书,还要写答辩状,我根本不懂法,越想越怕……”回忆起当初的冲动,金某仍有些懊悔。此前因民事纠纷不知如何应对,内心的恐惧与焦虑让他情绪失控,最终因狱内打架被关禁闭。
法律咨询日
监区依托“监区长接待日”“法律咨询日”“心理咨询日”三大平台,很快摸清了金某的“症结”——不仅法律意识淡薄,误将“起诉”等同于“定罪”,还因觉得“刑期短、减刑无望”而自暴自弃。
在“法律咨询日”,公职律师民警罗金平为金某开展“一对一”辅导,用通俗语言解读法律流程,帮助梳理起诉书中的诉讼请求和法律关系,指导完成答辩状。开庭时,安排金某出庭应诉,帮他清晰表达观点。最终,原告确认金某并非涉案当事人,主动撤诉并道歉。
此外,“监区长接待日”的公正承诺让他安心,“心理咨询日”的情绪疏导帮他改掉极端性格,亲情电话的沟通修复了家庭关系。从“慌了神”到“定了心”,从“刺头犯”到“积极改造分子”,金某的转变,正是监狱专业法律援助“解民忧、破心结”的生动写照。
多元化解:法律+心理+亲情
金某的矛盾化解并非个例。在平坝监狱,专业法律援助与心理咨询、亲情帮扶深度融合,形成“法律破题、心理疏导、亲情助力”的多元矛盾化解体系。2023年1月入监的阮某,曾是监区的“改造难题”:因不认可法院判决,他拒绝写《认罪悔罪书》,劳动改造消极怠工,还因进度问题与他人打架。针对他“法律认知偏差+心理孤独”的双重问题,监区联动“心理矫治中心”,通过VR亲情体验、沙盘作画等活动缓解他的思家之情;同时在心理咨询中融入法律引导,结合案件细节解读判决依据。民警还主动联系阮某母亲,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电话辅导。
VR亲情体验
家人的理解+法律的解惑,让阮某慢慢放下抵触,不仅开始配合劳动改造,还主动向民警咨询法律知识。而对于调入五监区后表现积极、却始终不认罪悔罪的袁某,监狱则将法律援助延伸到“外部联动”。通过与开阳县相关政府单位召开座谈会,详细梳理案件细节、证据链条,民警多次与袁某面对面沟通,用“摆证据、讲法律”的方式化解他对司法机关的抵触情绪。
沙盘作画
在袁某刑满释放当天,监区民警不仅将他安全送回户籍所在地,还与当地政府、相关政法单位召开衔接会,深入了解其家庭情况——从“狱内法律疏导”到“出监衔接帮扶”,专业法律援助贯穿始终,帮袁某彻底解开了“判决心结”。
温情法治:专业服务护航“新生路”
在平坝监狱,专业法律咨询始终是破解罪犯困境、助力其走向新生的关键一环。从金某因法律纠纷焦虑失控,到民警以“三日三心”组合拳帮其厘清法律流程、化解诉讼难题,让他从“刺头犯”蜕变为积极改造分子;从阮某因不认可判决消极抵触,到监狱联动心理矫治与亲情帮扶,用法律解读与家人关怀消融其抵触情绪;从袁某对判决心存芥蒂,到监狱联动外部相关政法单位梳理案情、开展出监衔接帮扶,帮他解开心结——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是监狱将法律严谨性与改造温情深度融合的实践。
心理疏导
而此前罪犯王某的故事,同样是体现法治温度的生动注脚。这位23岁的罪犯,因父母双亡、孩子无户口且无法联系家人,一度情绪崩溃甚至萌生轻生念头。民警察觉后,迅速搭建帮扶桥梁:既通过管控实时关注其思想动态,用亲情帮教让他与孩子重逢;又主动对接派出所与司法鉴定中心,为孩子解决户口难题,更协调心理矫治中心缓解其心理压力。当王某看着亲子鉴定采样完成、孩子户口问题迎来曙光时,泪水里满是对新生的期盼。
无论是金某、阮某、袁某,还是王某,平坝监狱始终注重法律援助的帮教,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照亮迷途的“灯塔”;让矛盾化解不止于问题解决,更成为重塑自我的“基石”。未来,监狱将持续深化“法律+心理+亲情”模式,用专业与温情为更多罪犯铺就新生路,守护监管安全与社会和谐。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wgz_97/jyjd/202509/t20250924_8864558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