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普法润乡土 法治筑基促振兴——印江自治县“法律明白人”扎根基层书写善治新篇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清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老寨村的“好人大道”上已热闹起来。68岁的杨大爷指尖划过法治宣传栏里的民法典节选,身后传来熟悉的乡音:“老杨,昨天您问的赡养费问题,我再跟您掰扯掰扯。”说话的是“法律明白人”田会军,他揣着卷边的法律手册,裤脚还沾着田垄的泥土。这样带着“烟火气”的法治场景,如今在印江的村村寨寨,天天都在上演。
从2012年板溪镇凯塘村率先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在乡村播下第一粒“法治种子”,到如今全县已培养6093名骨干“法律明白人”扎根377个村居,这群“懂法律、接地气、有温度”的乡邻,用方言解法条,用情理化矛盾,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信念,种进了印江自治县的每一寸土壤。
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
乡音解法板凳会上化干戈
“莫吵莫吵!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先喝碗凉茶再说!”去年夏天,印江自治县中兴街道中坝村的院坝里,“法律明白人”陈梅一手端着凉茶,一手攥着民法典,快步走到争吵的两户人家中间。
那天,张某家的狗咬伤了邻居李某的孩子,李某索要赔偿5000元,张某觉得“小题大做”,两家人吵得脸红脖子粗,连劝架的村民都插不上嘴。陈梅没急着讲法条,而是先拉着两人坐到板凳上:“记得前年李某家收玉米,张某你帮着扛了一下午;去年张某家老人病了,李某你还送了鸡蛋去,这点情分咋能忘了?”
见两人脸色缓和,陈梅才翻开民法典,指尖在“饲养动物损害责任”那一页轻轻划:“你看,法律说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主人得担责任,孩子的医药费、营养费,该算的得算;但都是乡邻,也别狮子大开口,咱们商量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数。”最后,张某主动赔偿了邻居,还提着水果去看孩子,两家人又像从前一样,农忙时互相搭把手。
这样的“板凳调解”,在印江不胜枚举。曾经的合水镇兴旺村,治安比较混乱,男女老少热衷于在村头巷尾摆赌桌炸金花,邻里吵架动则拳头是常事。2012年“法律明白人”进村后,村“两委”推出“合和议事+法律明白人+N”:春节年轻人返乡,就把人聚在村活动室,用“张家偷鸡被拘留”“李家赌钱输光积蓄”的身边事当教材;农闲时,“法律明白人”带着培训手册来到田间地头,边帮村民插秧边讲“土地纠纷咋解决”。
十年过去,兴旺村彻底变了样:曾经的赌桌换成了普法宣传台,吵架的声音变成了院坝会的笑声。2024年,村里挂上了“省级文明村寨”的牌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无诉村”。从2022年开始,印江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逐年上升,这离不开“法律明白人”用乡情焐热法条的故事。
调解矛盾纠纷现场开展“以案释法”
土调唱法妙趣横生入人心
“金钱竿子打起来,普法调子唱起来;森林防火要记牢,莫把火种带进山;彩礼不能漫天要,文明嫁娶乐逍遥……”杨柳镇杨家寨村的晒谷场上,“法律明白人”黄文涛手里的金钱竿敲得震天响,围坐的村民跟着打节拍,大嫂们掏出手机录像,大爷们跟着哼调子,连趴在奶奶怀里的小孩,都学着晃起了小手。
黄文涛知道,村里老人多、文化浅,硬邦邦的法条听不进,得用“土办法”。他从宪法、刑法、民法典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摘录一些重点,编成村民熟悉的金钱竿调、花灯戏词,农闲时在晒谷场唱,赶场天在集市唱,连村里的广播里,每天都要播两段。
杨柳镇“法律明白人”陈学初对群众开展顺口溜普法
印江的“法律明白人”骨干,个个都是“普法创意家”。新寨镇的吴国权,在村里开了个微视频号,空闲时间就到村委茶叶推荐工作室拍“每日一法”:面前摆着一碗热茶,身后是贴满法治海报的墙,手里举着写着“借钱要写借条”的纸牌,用大白话说:“乡亲们,借钱别不好意思要凭证,万一对方赖账,借条就是护身符!”视频发布后,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点赞并转发,普及法律常识和宣传家乡产业一举两得。
最让人暖心的,是当地特殊群体的转变。沙子坡镇的老周,曾因盗窃被判缓刑,刚回村时抬不起头。“法律明白人”李海峰带着普法宣传手册主动上门:“老周,咱犯了错不怕,懂法才能不再错。你会搞装修,以后村里谁家房子翻新,你去修,我教你怎么签服务协议,既合法又能挣钱。”现在的老周,不仅成了村里的“维修师傅”,还帮邻居看合同、讲法律,去年还被村里评为“优秀法律明白人”。2021年以来,印江培养的120余名特殊群体“法律明白人”,近五年无一人再犯事——他们用自己的改变,证明了“懂法能让人走回正路”。
渠沟村举办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
致富靠法田埂之上谋发展
“要不是吴支书,我的养鸡场早黄了!”板溪镇柿坪村的余勇,说起“法律明白人”吴宗昴满是感激。2017年,余勇从广东打工回来,想发展林下养鸡,可一想到要跟村民流转土地,就犯了怵:“怕村民嫌租金低不答应,更怕签了合同出纠纷,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吴宗昴知道后,带着《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管理办法》主动找到余勇家:“兄弟莫慌,我帮你找村民聊。”他又带着《农村土地承包法》,挨家挨户开“院坝小会”:“余勇搞养鸡场,土地流转后每年有租金,旱涝保收没风险,还优先雇咱村人就业,实现家门口打工就有收入,这是好事啊!合同我帮大家看,保证合法合规,不会让咱吃亏。”老党员听了带头拍手赞成:“只要合法,我家两亩地第一个让!”
就这样,20多户村民自愿流转土地,有的还主动少要租金。余勇的养鸡场顺利开起来,2019年到2020年,光分红就给村民发了58.5万元。现在的柿坪村,不仅有养鸡场,还办起了食用菌合作社,“法律明白人”帮着签合同、定章程,村里的土特产卖到了外地,曾经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成了“致富示范村”。
乡村“法律明白人”骨干送法进种植产业基地
如今的印江,38%的新任村“两委”成员是“法律明白人”,860余户“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红牌子,在村口的公示栏里排得整整齐齐;全县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山间。搬着板凳来听课,笑声能传到山那头。
从2012年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印江的“法律明白人”,用乡音架起了法律与群众的“连心桥”,用行动证明: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暖在心头的乡情,是富在手中的希望,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脚步。当法治的风吹过田埂,当“遇事找法”成为习惯,印江的山乡,正朝着更亮、更暖的未来走去。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wgz_97/pfyfzl/202509/t20250926_886528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