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十年法润乡土 护航乡村振兴 梅州兴宁“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来源: 广东政法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十年前,当首批法律顾问出现在田间地头、村居巷陌时,不少干部和群众暗自嘀咕:“咱这村里那些理不清的糟心事,法律顾问来了就能解决?”“他们讲的法律条文能有啥用?”“有事还不如找村(社区)干部评评理……”

  如今,“有事找法律顾问”已悄然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的口头禅,村里定制度、签合同、闹离婚、争土地,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找法律顾问。

  这悄然转变的日常,正是兴宁市实现全市所有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让法律服务直达基层末梢,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写照。十年来,兴宁市司法局聚焦基层法律服务需求,着力夯实制度根基、强化培训力度,不断织牢织密法律服务网,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兴宁市实现全市所有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让法律服务直达基层末梢。

  

  公共法律服务让基层治理“活起来”,为民服务“暖起来”。

  十年筑基 织密乡村法治“服务网”

  “黎律师,我真的没钱赔啊,这可怎么办?”2024年7月,兴宁市大坪镇村民杨某坐在自家破旧的房屋里,手里攥着法院判决文书,眼眶通红。

  一场交通事故让他背负了20多万元赔偿责任,而身患残疾、家境贫寒的他根本无力承担这笔巨款。就在杨某走投无路时,村委会干部提醒他:“找驻村法律顾问黎远青律师试试,或许能有办法。”

  黎远青充分了解事件情况后,联合村委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多次做涉事双方思想工作,在充分照顾受害一方情绪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说明村民杨某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一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村委和黎远青耐心细致的调解,当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和解协议》,杨某的赔偿金额降低了近65%。

  调解成功后,杨某激动地握着黎律师的手一再表示感谢,连说:“还好有你们。”目前,杨某已按《和解协议》约定执行完毕。

  有困难找律师,已成为村民们的日常。

  时间回溯到2014年5月,广东省部署开展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兴宁市积极响应,于2015年实现所有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然而,这项旨在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的举措,起初却遭遇了水土不服。

  “当时,村民们都认为家长里短、土地纠纷找村干部评评理就行了,哪用得着律师。”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刚开始村里不少人对法律顾问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大家觉得律师讲的都是专业术语,听不懂,也不相信这些条条框框能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打破固有印象,推动驻村法律顾问的工作深耕村(社区)? 兴宁市采取完善制度、强化培训,加强宣传造势等举措。

  在制度建设方面,兴宁市先后印发了《兴宁市开展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方案》《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考核方案》《兴宁市司法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资金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不断健全服务标准、考核细则、经费保障等机制,建立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了“村村有顾问、月月有服务、事事有回应”。

  一支高素质的法律顾问队伍,是做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关键。十年来,兴宁市司法局常态化组织开展岗前培训,适时开展业务研讨座谈会,累计开展培训及座谈会近70场次。培训内容紧扣法律顾问业务职责、系统填报、基层常见矛盾处理、群众沟通技巧以及最新政策法规等方面,通过条文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法律顾问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与此同时,兴宁市司法局积极搭建平台、丰富宣传形式,十年来累计在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张贴法律顾问公示牌近万张,累计发放法律顾问工作宣传单、便民联系卡近3万份,并在兴宁市司法局及各镇(街道)官网公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配置情况。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宣传方式,不断提升群众对村(社区)法律顾问的知晓率。

  如今,走进兴宁市的各个村(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显眼位置都能看到法律顾问的公示牌,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律师的姓名、联系方式、服务时间等信息。

  当好“六员” 深耕法治建设“责任田”

  “我们村里的驻村律师蓝干律师专业能力强,为村里解决了很多问题,无论是审核合同还是纠纷调解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帮助,现在村里有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蓝律师。”福兴街道墨池村的村干部卢永东说。

  十年来,兴宁市的村(社区)法律顾问扎根基层,俯下身、沉下心,充分发挥“普法教育宣传员、法律知识讲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援助承办员、涉法事务服务员、帮矫工作辅导员”的“六员”作用,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化解矛盾纠纷、协助基层自治管理、提升群众法治素养的实际成效,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乡村的每个角落。

  基层矛盾纠纷错综复杂,若不及时化解很容易引发更大冲突。兴宁市的村(社区)法律顾问主动担当,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专业知识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成功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

  2023年3月,梅州市某建设工程公司承揽的梅州市某技术学校宿舍楼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第一天上班的罗某某在安装水电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与建设工程公司、施工队就赔偿问题产生激烈争议。死者家属认为罗某某与建设工程公司、施工队构成劳动合同关系,要求两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建设工程公司则称罗某某不是自己聘请的员工,无需赔偿;施工队表示自己无能力赔偿。

  驻村法律顾问黄君律师介入后,通过深入调查,明确了本案属于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分析了各方的过错责任。

  随后,黄君采用“背靠背”调解的方式,分别与死者家属、建设工程公司、施工队负责人沟通,从法律规定、案例分析、避免诉累等多个角度进行劝说。最终,三方达成一致意见,建设工程公司及施工队一次性补偿死者家属60万元,一场可能引发长期诉讼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据统计,十年来,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参与调解邻里关系、土地权属、婚姻家庭、损害赔偿等矛盾纠纷1416件。其中,成功协助化解了8单市纪委监委移送的涉法涉诉信访积案,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社区)的自治管理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兴宁市的村(社区)法律顾问积极参与村规民约修订、集体经济合同审查、重大项目法律风险评估等工作,为基层自治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

  如常态化严把村(社区)集体“三资”经营性合同法律审核关,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法治动能;为园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帮助代写法律文书、协助申请法律援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十年来,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累计提供法律咨询50817次,出具法律意见2650次,提供法律援助233次;在2024年开展的“三资”合同审核工作中,村(社区)法律顾问审核“三资”合同2372份;自2023年成立律师慧企工作点以来,累计为园区企业员工提供法律咨询202批次,参与园区纠纷研判会议38场次。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村(社区)干部、群众一声声发自内心的认可,无疑是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的最真实褒奖、最有力见证。十年来,他们用专业的法律服务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合力推动村(社区)法律顾问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升级,在基层治理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法治篇章。

  延伸

  法治惠民结硕果

  乡村振兴添动能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兴宁市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不仅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还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如今,兴宁市的村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普遍增强,在处理村务工作时都会主动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确保决策合法合规。“以前处理村里的事情,有时候会凭经验办事。现在有了法律顾问,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找律师咨询,避免了因决策不当引发矛盾纠纷。”黄槐镇槐东村党支部书记曾东宏说。同时,群众的法治意识也明显提高,遇到问题不再是“靠蛮劲”“找关系”,而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基础更加牢固。

  群众法治获得感持续增强。十年来,兴宁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帮助群众解决了大量的法律难题。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法律顾问还帮助代写法律文书、协助申请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有了法律顾问,我们遇到法律问题再也不用跑远路、花冤枉钱了,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的帮助。”一名留守老人感激地说。

  社会和谐稳定根基更加牢固。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有效减少了信访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群众对法律顾问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连年攀升。同时,良好的法治环境也为乡村振兴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前来投资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律师队伍价值充分彰显。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广大律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用专业的法律服务和真挚的为民情怀,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重,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律师的良好形象。

  观察

  让法治“毛细血管”

  长在乡土深处

  当法律不只是条文而成为一种日常工具,乡村治理就会迸发惊人的内生动力。兴宁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从最初的水土不服到如今的深入人心,这一过程不仅是法律服务的下沉,更是法治理念在乡村的生根发芽。

  制度先行,是兴宁法治惠民的坚实根基。制度的完善,把“软任务”锁进“硬笼子”,破解了基层法律服务落地难、持续难的问题,确保“村村有顾问、月月有服务、事事有回应”,为法治扎根乡土筑牢了四梁八柱。

  为民务实,是兴宁法律顾问工作的鲜明底色。法律顾问同时是普法员、调解员、参谋员、辅导员……身份多元,本质是对齐服务对象需求“颗粒度”,将服务精准投入到基层治理法治化、矛盾纠纷化解、群众法治意识提升等重点领域,让法治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定心丸”。

  赋能振兴,是兴宁法治建设的深远价值。兴宁的法律顾问工作早已超越解纠纷的单一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法治引擎”。它让村干部养成遇事找法的思维,让群众树立依法维权的观念,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持久动力。

  基层法治建设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只有当法律走到群众身边,才能走进群众心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打通了法治惠民的“最后一公里”,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每个角落。

  十年磨一剑。兴宁市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展现了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命力和实效性,让法治的甘泉持续滋润广袤乡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兴宁、平安兴宁贡献更大力量,为再造一个新兴宁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原文链接:https://www.gdzf.org.cn/xbsy/gddt/content/post_1871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