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法治日报:用“紧日子”托举起“好日子”

来源: 广东政法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今年5月,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颁布施行(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会议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一步拧紧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这既是助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必然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持续推进自我革命、深化作风建设的清醒与坚定。这一举措顺应民心、深得民意,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条例》施行以来,党员干部节约意识日益增强,崇廉尚俭良好氛围不断巩固,党群关系更加紧密。但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把过“紧日子”同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带领群众过“好日子”、大力提振消费对立起来。这些观点既误解了政策本意,也忽略了背后的治理逻辑,必须从思想上及时澄清,在行动上坚决纠正。

  有人认为,严控支出会束缚干部手脚,影响工作积极性。这种观点把过“紧日子”与“提升工作效能”对立起来,实则是对政策初衷的误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带头过“紧日子”,是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强化执纪监督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过“紧日子”不是不干事,而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追求更高效率。实践证明,这种“紧”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而是聚焦主责主业的“指南针”;这种“俭”不是工作质量的“缩水”,而是提升效能的“助推器”。当然,对于个别地方和单位简单“一刀切”,削减必要办公经费、培训支出和基本福利等跑偏走样的做法,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有人担心,政府过“紧日子”会导致民生投入减少,让百姓跟着过“苦日子”。这种观点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与百姓过“好日子”割裂开来,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事实上,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缩非必要开支,严控“三公”经费,正是为了把更多资金和资源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投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百姓最关切、最急迫的领域,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这一“减”一“增”、一“省”一“投”,不是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资源配置的深刻优化,是为百姓过“好日子”腾出空间、让出路子,让有限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人忧虑,厉行节约可能抑制消费,影响市场活力。这种观点把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对立起来,混淆了政策边界。必须明确,过“紧日子”约束的是党政机关的不合理支出,反对的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铺张浪费行为,绝不是限制正常消费、抑制民生需求。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减税降费、支持科技创新、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既能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又能推动形成绿色、理性、健康的消费风尚。这种“政府过紧日子—市场添活力—群众愿消费”的良性传导链条,恰恰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目标高度契合。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节省每一个铜板”到新时代的坚持过“紧日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传承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厚植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把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事业中。唯有以“紧”的自觉形成节约风尚,以“干”的担当办好民生实事,才能让“紧日子”真正成为托举“好日子”的坚实支撑。我们坚信,当党政机关的“严”与“俭”蔚然成风,人民群众的“好日子”必将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愈加殷实,民族复兴的根基也将更加稳固。


原文链接:https://www.gdzf.org.cn/xbsy/zfsp/content/post_1870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