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法理、道理、情理——看平凉市泾川县党原司法所如何用“三理”煲好调解“高汤”

来源: 甘肃政法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在平凉市泾川县党原镇的乡间阡陌,一锅独特的“调解高汤”正咕嘟着人间烟火气。党原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像经验老道的大厨,以“法理”为底,恪守原汁原味,筑牢公平正义的根基;添“道理”作料,掌握火候分寸,调入共识共情的“醇厚滋味”;再撒“情理”提鲜,点化质朴乡音,唤醒邻里记忆中那份柔软。他们不急不躁、善调能煲,让刚性的法律条文浸润乡土温度,最终熬出一碗碗定分止争、熨帖人心的“和谐汤”。

  

  

  

  释“法理”:以法为据,明责善用

  

  法治是矛盾化解的根本遵循。司法所坚持把法治思维贯穿调解全过程,整合党员干部、“法律明白人”、网格员三类力量,组建专业化调解队伍,让法律知识成为矛盾化解的“硬支撑”。调解中,司法所工作人员与签约法律顾问主动靠前,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劳务争议等常见矛盾,用通俗语言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帮助当事人清晰界定权利义务、明确责任边界。同时,创新“以案释法+场景宣传”模式,通过法治讲座、以案释法等形式,开展精准化普法活动,年均覆盖群众超1500人次,引导群众逐步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行为习惯。

  

  

  

  讲“道理”:以理为桥,凝聚共识

  

  矛盾化解,既要讲法律底线,更要守道德准则。为实现“矛盾不上交”,全镇24个调委会构建“日常摸排+线索预警+提前介入”工作机制,组织调解员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对宅基地纠纷、征地补偿、邻里摩擦等潜在矛盾线索建立台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以道德伦理、公序良俗为标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析利弊”的方式,帮助当事人梳理事件脉络、找准矛盾“症结”——小到邻里间的排水纠纷,大到村组里的集体利益分配,均引导双方跳出“自我视角”,理性审视自身行为的合理性,在相互理解中达成共识。

  

  

  

  说“情理”:以情为纽,化解心结

  

  基层矛盾多涉人情往来,“情”往往是打开心结的钥匙。针对邻里、亲属、同村群众等有感情基础的矛盾双方,调解员善打“感情牌”,从“共同记忆”切入——聊一聊过往互帮互助的暖心事、忆一忆共渡难关的老交情,用“亲情式”沟通拉近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耐心引导双方理清事件原委,细致算好“三本账”:算“名誉账”,讲明矛盾升级对个人口碑、家庭关系的影响;算“经济账”,对比调解与诉讼的时间、经济成本;算“长远账”,提醒双方珍惜多年情谊、兼顾长远相处。通过“算账式”劝导,成功扭转多名当事人“认死理、算小账”的心态,今年以来累计化解此类 “人情矛盾”101起,矛盾化解成功率达99%,真正实现“解纠纷、暖人心”的双重效果。

  

  如今,党原司法所的这锅“调解高汤”越煲越香醇。法理为底、道理为料、情理为火,不仅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更煲出了群众的满意率,让法治温度可感可触,让和谐乡风愈酿愈浓。


原文链接:https://www.gszfw.gov.cn/Show/451822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