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法治网 | ​甘肃民勤检察积极探索行刑衔接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径

来源: 甘肃政法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9月16日,“法治网”刊发《甘肃民勤检察积极探索行刑衔接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径》,现予以转载。

  

  

  

  近年来,面对社会治理中的复杂情况与新型违法犯罪挑战,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民检察院坚持系统思维、法治思维,以机制创新和数字赋能为双轮驱动,积极探索行刑衔接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径,逐步形成“精准惩治、行刑共治、源头防治”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新格局,显著提升办案质效与社会治理水平。

  

  分层处理实现全链条闭环打击

  

  2024年,民勤县公安局侦办一起涉及80余人的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系列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民勤县人民检察院没有简单采取“构罪即诉”或“一放了之”的处理方式,而是依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实行分层处理机制。

  

  检察机关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11号)等文件,明确将“三本”证件作为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罪名的基本入罪标准,并设置五倍数量作为升档量刑参考。同时,综合考量证件重要性、用途、后果、违法所得及行为人前科等因素,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对犯罪事实清楚、情节严重的依法提起公诉;对情节显著轻微、依法可不判处刑罚的,作出不起诉决定后,及时将案件移送行政检察部门,建议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实现刑事与行政处理无缝衔接。2024年以来,已公诉28件60人,建议行政处罚26人,真正做到“不枉不纵、罚当其责”。

  

  一体化听证避免程序空转

  

  为实现行刑衔接的高效、透明和规范,民勤县人民检察院推动刑检与行政检察部门协同作业。

  

  在该机制下,刑检部门拟作不起诉处理时,邀请行政检察部门提前介入,并就违法事实、情节、社会危害性及行政处罚必要性进行联席论证。听证程序由刑检与行政检察人员共同主持,邀请公安机关、相关行政机关及人民监督员等多方参与,实现“一次听证、双重认定”,显著节约司法资源,提升程序效能。

  

  2024年至今,行政检察部门已提前介入拟不起诉案件31件,共同参与听证18件,有效避免程序重复和资源浪费,增强行刑衔接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大数据赋能撬动源头治理

  

  在案件办理中,民勤县人民检察院发现交通运输等领域存在“应注销未注销”从业资格证等问题,随即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手段,构建“交通领域从业准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该模型通过打通公安、交通、司法等部门数据壁垒,设置“驾照吊销”“超龄”“超期未换证”等监督规则,智能筛查出1112条应注销未注销从业资格线索。经核实后,检察院向县交通运输局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推动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强化行业准入监管。

  

  此举不仅清除了一批安全隐患,更拓展了“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数字检察新路径。随后,监督范围进一步延伸至网约车、货运平台等新业态,发现线索2条,发出检察建议2件,以“司法+行政”多元共治助推行业规范发展。

  

  民勤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三个善于”要求,聚焦行刑反向衔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强化数字赋能,努力打造“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民勤样板,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原文链接:https://www.gszfw.gov.cn/Show/450961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