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前后三次驱车220公里赶赴监狱 她终于见到最想感谢的那个人

来源: 四川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咚咚咚,咚咚咚……”近日,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在上午八点敲响了凉山监狱监狱长办公室的门。

  

  “我想给刘晓松警官送一面锦旗,前两次因为没有联系方式没见到,这次我想当面交到她的手上。”刑满释放已两年的周某,为了当面说声谢谢,前后三次驱车220公里赶赴凉山监狱。这一次,她终于见到了她最想感谢的那个人。

  

  “没有刘警官,我两次差点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周某声音哽咽却目光坚定。她郑重展开那面鲜红的锦旗和一封反复摩挲、纸张起皱的感谢信。她只想亲口告诉刘警官,自己终于兑现了当年的诺言——“出狱后一定回报社会,不辜负警官对我的教诲。”

  

  在迷失中挣扎

  

  今年48岁的周某,曾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10个月。回顾她的犯罪根源,是长期以来对金钱的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她总幻想着能“一夜暴富”,总想着走捷径赚快钱。在虚荣心和贪婪的驱使下,她最终跨过了法律的红线,骗取他人钱财,让自己付出了沉重代价。

  

  入狱初期,她的心理包袱很重:无法赡养年迈的父母,在女儿最需要陪伴时令其蒙羞,更让她崩溃的是,婚姻也在这时走到尽头。离婚协议上的签字像一把刀,斩断了她对未来的期待。

  

  于是,周某将自己封闭在沉默之中。无论是学习还是休息,她总是缩在人群最后,或低头不语,或独自发呆。即便民警找她谈话,她也仅以“嗯”“知道了”勉强回应。极度自责中,她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活着只会让家人丢脸”。正如她在信中所写:“比高墙更难冲破的,是我对生活的放弃”。

  

  在阳光中苏醒

  

  凉山监狱二监区教导员刘晓松察觉到周某的心理状态,决定以温情叩开她的心门,并特意将谈话安排在洒满阳光的休息角。第一次谈心时,刘晓松轻声问道:“你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是吗?”这句话瞬间触动了周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以母亲的身份与她共情:“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更爱父母,你要变得更好,这才是她最希望的。”这番话让周某潸然泪下。

  

  为帮助她重拾价值感,民警发现周某有绿植养护特长,特意安排她负责监区所有绿植。从第一株月季悄然结出花苞,到第一盆绿萝抽出嫩绿的新芽,周某的眼里渐渐有了光彩。她每天细心照料这些“绿色的朋友”,一株株植物的新生,仿佛也映照着她自己正在慢慢苏醒的人生。

  

  就在周某积极改造、重拾信心之际,母亲突然病逝的噩耗让她再次陷入崩溃。凉山监狱二监区民警通过亲情电话敏锐察觉其情绪异常,立即介入。

  

  面对几近绝望的周某,刘晓松反复安抚道:“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你母亲最希望看到的,是你好好走下去。”她连夜与周某家属协商,“周某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支撑她走下去的念想。是否可以将母亲骨灰暂存殡仪馆,待她刑满释放后亲自安葬,尽最后一份孝心?”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周某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正是这份责任与期盼,重新点燃了周某心中的希望,使她坚定了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的决心。

  

  在关爱中重生

  

  刑满释放后,周某兑现了当年诺言——“出狱后一定回报社会,不辜负警官对我的教诲”。她先是找了份工作踏实干,用攒下的积蓄开了一家牛肉米粉店。由于味道好、用料实在,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又开了第二家店。她还特意在店里留出岗位,招聘刑满释放人员。“我知道刚出来时有多难,没人信任、没地方落脚,那种滋味太难受了。”周某常跟她们说,“咱们犯过错,但只要肯改,照样能活出样子。”如今,周某重新组建了家庭,丈夫体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日子越好,周某越惦记着监狱里的民警们。“要是没有二监区的警官们,我现在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为了当面说声谢谢,她前后三次驱车220公里赶赴凉山监狱。

  

  这份跨越“高墙”的回应,既是对监狱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传递。刘晓松有一本特殊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来自服刑人员的感激与心声,每一行字,都是她为一个个迷失灵魂托起新生的见证。作为凉山监狱民警队伍中的一员,刘晓松展现了凉山监狱民警水滴石穿的耐心,更有力地彰显了监狱人民警察“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初心和誓言。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原文链接: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pasc/20250925/29926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