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书记员,来了“智能助理” 岳麓区法院庭审时间平均缩短30%
来源: 湖南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佚名
法庭上,书记员席位空置,不见纸笔,不闻键盘声,庭审节奏反而更加流畅。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AI技术的全程介入。 9月25日,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进行庭审。法官与当事人的每一句发言,均被高灵敏度麦克风实时采集,由人工智能系统自动识别、转写为文字,并同步显示于法庭桌面屏幕,供各方即时核对。 这套系统,仿佛给法庭配备了“智能耳朵”和“超级大脑”。今年7月,岳麓区人民法院“无书记员庭审”模式入选省高级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创新6个试点项目。 庭审有了“智能助理” 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这套系统就像一个从不分心的“超级书记员”。系统以融合法庭为平台,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通过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与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全面替代传统人工记录,推动庭审流程实现数字化重塑。 系统的“本事不小”。在复杂的庭审场景下,普通话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95%。它不仅能自动区分谁在讲话、过滤掉“嗯”“啊”之类的冗余信息,还能对转写内容进行智能归纳、格式整理,生成规范清晰的庭审笔录。 数据显示,新模式的运用使庭审效率显著提升,庭审时间平均缩短约30%。法官无需因记录而放缓节奏,当事人表达更为顺畅。 “庭审结束后,所有音视频及文字记录经安全存储归档,以保障庭审记录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岳麓区人民法院综合办主任贺懿介绍,自今年7月试点启动以来,岳麓区人民法院已在速裁团队开展了67场“无书记员庭审”,生成电子笔录约18.9万字,案件类型涵盖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等常见民事案件。 “第一次体验这样的庭审系统,整体过程非常顺畅,庭审节奏更快,辩论效率也明显提高。”湖南云哲律师事务所律师方哲在亲历后如此评价。她建议,系统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对方言的识别精度。 技术赋能更需司法温度 为何要引入“无书记员庭审”模式?岳麓区人民法院院长王波道出实情:“既是为了应对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困境,也是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目标的重要举措。”2024年,该院共受理民事一审案件55535件。面对巨大的办案压力,法院亟须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审判质效。 目前,该院试点已从综合审判庭扩展至立案庭速裁团队,共有8名法官参与应用。“下一步,法院将逐步扩大该模式的适用案件范围,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审判流程的融合。”王波说。 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文曲指出,“无书记员庭审”通过技术标准化提升程序规范与庭审效率,但也需警惕“唯效率论”倾向,避免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削弱司法的人文关怀。 陈文曲指出,一方面,AI能够将法官和书记员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案件实质与当事人需求,这本身是对“司法为民”理念的深化。另一方面,系统也需持续优化,增强对方言使用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适配能力,避免因技术壁垒造成新的司法不平等。 “岳麓区人民法院的探索,为全省司法数字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样本。”陈文曲认为,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守住司法本质,平衡效率与公正、技术理性与司法温情,这最终关乎能否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原文链接:https://www.hnzf.gov.cn/content/646943/63/153210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