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汕头澄海:用“法律公道秤”让当事者心服

来源: 广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红头船是清代潮商勇拓南洋的象征,承载着“向海而生、同舟共济”的潮汕精神。如今,这抹鲜红正化作汕头市澄海区司法为民的底色。面对劳务纠纷、工伤索赔、祖宅分割等基层矛盾,汕头市澄海区司法局创新提炼“红头船调解法”,将潮商基因中的开拓勇气与契约智慧注入调解实践。今年以来,该模式成功化解纠纷2135起。有效解决农民工欠薪、工伤赔偿等“硬骨头”案件,让红头船从历史图腾蜕变为法治现代化的精神坐标。

  

  澄华司法所纠纷调解现场

  以案例库建立量化参照标准

  令当事人认同“法律公道秤”的存在

  某日,澄华街道调解室火药味弥漫。业主刘某认为加装电梯挡了自家阳光、赔偿金额不理想。原来,刘某为该梯一层连二层业主,该梯其他楼层业主申请加装电梯,属地社区公示了加装电梯的相关文书材料,刘某认为加装该电梯影响了自家房屋的通风采光及消防安全,向社区提出书面异议后未得到答复,并与该梯其他楼层业主产生矛盾纠纷,相关行政部门批准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联合审查意见表》并同意了该宗增设电梯工程项目,当事人刘某认为行政部门的审批程序违法并损害其合法权益,向汕头市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要求撤销该宗加装电梯的审批。

  已是第五次介入该电梯加装纠纷的调解员胸有成竹。他没有急于反驳,从文件袋抽出三份协议:“您看,A小区同户型补偿2万元、B小区顶层补偿2.8万元,咱们也要按照市场规律来不是?”经过反复沟通,调解员引导当事人刘某终将补偿款下降到合理范围。

  

  街道调委会、派出所和商会联合调解场面

  司法确认筑实协议堤坝

  “调解+赋强”闭环防御履行风险

  农民工许某被欠薪4.7万元,经多次追讨无果,后发现老板去世,遂向其父追讨,其父支付5个月每月3000元后,表示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支付工资款。于是许某向莲下法庭提起诉讼。接到法庭的案件后,莲下司法所调解员认为该纠纷可调解空间大,他为许某对比成本令其心动:“诉讼需过劳动关系确认、取证、开庭三关,调解仅需1至2周且零费用。”

  当调解员了解到老板的父亲以儿子已去世、其本人没有代付工资的义务为由推责时,调解员通过“调解+普法”明晰法理,最终达成延长支付期数协议,随后引导双方进行司法确认,当付款人违约时,许某凭确认书直接申请执行,为协议效力罩上“金钟罩”护航不翻船,该欠薪纠纷至此圆满化解。

  

  江西商会收到当事人感谢信

  “商会补位+法律定性”

  实现情理法平衡

  在汕头市澄海区综治中心的统筹下,调解员复刻红头船“同舟同济”智慧,以商会为“文化摆渡人”,构建跨地域情感认同链。法治为船,乡情为帆,共同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江西籍工人在出租屋猝死,家属向厂方索赔40万元,但厂方仅愿付2万元人道主义补偿。汕头市澄海区综治中心接报后,指派辖区街道调委会、街道平安办、街道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及汕头市江西商会(澄海分会)调委会联动介入。一方面明确工厂无法律责任,避免企业陷入“按闹分配”困局;另一方面通过商会调委会建立情感联结。针对补偿金额鸿沟,商会捐赠2万元,既弥补了企业支付能力与家属诉求的差额,又以“社会帮扶”形式传递温暖,避免了企业因“被迫高额赔偿”产生抵触心理,最终达成补偿协议。

  汕头市澄海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红头船时代的“商会互助”演变为跨地域协作机制,通过“情感认同+资金补位”的双重调解策略,将单纯的“企业赔偿”转化为“社会共担责任”,为双方提供了体面的妥协空间,实现“法律刚性”与“人性温度”的有机统一。

  借力潮汕“红头船”敢闯敢拼的文化符号,汕头市澄海区司法局使法治宣传从“文件说教”变为“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碰撞迸发治理火花。两年来全区建成“庭所共建”调解室11个,成功开展诉前调解300余件,两篇诉前调解案例入库最高法多元解纷案例库,其他调解案例也被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今年来,在四个镇(街道)建成品牌调解室5个,累计化解纠纷100余件。

  


原文链接:http://sft.gd.gov.cn/sfw/xwdt/sfxz/content/post_477235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