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丹寨:三维普法解码苗乡善治新路径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如何让法治精神真正扎根乡土,融入百姓生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今年上半年,丹寨县聚焦法治乡村建设核心目标,以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举措破解基层普法难点,通过构建“1+N”资源聚合机制、深耕民族文化土壤、强化骨干能力建设三措并举,实现流动普法进村寨、法治副校长进校园、调解员轮训“三个全覆盖”,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精准普法与基层善治融合新路。

  机制创新拓“广度”:“1+N”聚合,激活普法“神经末梢”

  破解乡村普法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痼疾,丹寨县开出的“药方”是机制创新。

  7月14日,记者从丹寨县司法局了解到,该县创造性构建“法治乡村行‘1+N’流动普法”模式,即以1个基层司法所为枢纽和引擎,有机整合辖区内法官、检察官、律师、驻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等“N”类法治资源,形成目标统一、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普法共同体”。

  

  这一机制的关键在于“激活”与“下沉”。基层司法所从单打独斗的“执行者”转变为资源统筹调度的“指挥官”,有效盘活了“沉睡”在条块分割体系中的法律人才和知识资源。聚合后的力量,根据乡村实际需求,精准投送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传统节日和市集圩场。

  时空延伸解民需。“普法夜校”利用农闲晚间开课,司法干部用苗汉双语解读《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聚焦土地流转、宅基地确权等农民最关切的热点,辅以可视化图表,变“填鸭式”宣讲为互动式“法律会诊”。

  场景嵌入强渗透。巧借“赶集日”人流高峰,多部门联合在金泉街道等地“摆摊设点”,发放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知识的环保袋、围裙等“法治伴手礼”,深入摊位商铺讲解山林纠纷、民间借贷、道交安全等高频法律问题,让普法融入日常烟火气。

  

  骨干联动提效能。“法律明白人”在“院坝故事会”中化身“讲古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赡养、继承、婚姻家庭等抽象条款,巧妙融入本村调解成功的真实案例,用苗语“摆龙门阵”娓娓道来,法律在乡音乡情中变得可感可知。这种机制性聚合,极大地拓展了普法覆盖的广度和频次,上半年开展各类流动普法活动183场次,足迹遍布全县122个行政村。

  文化融合增“温度”:法治基因深植乡土文脉

  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苗乡,生硬的法条灌输难以深入人心。丹寨县将普法视为一项“文化工程”,着力挖掘、激活并创造性转化民族文化中的法治基因,实现法治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赋予普法以情感温度和持久生命力。

  非遗载体焕新章。将法治课堂深度嵌入“翻鼓节”“芦笙节”“苗年”等12个重大民族节日。最具特色的是组建由德高望重“歌师”领衔的“法治讲古队”。他们运用苗族古歌悠扬的曲调、世代相传的“议榔词”(传统议定榔规的庄重形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保护生态、诚实守信、和谐邻里等核心理念,转化为易于传唱、富含哲理的歌词和故事。古老的歌谣唱出了新时代的法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村规民约“法治化”。在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培训中,特别注重引导其善用“国家法规+乡规民约”的双轨治理智慧。例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禁止滥伐珍稀林木的原则,转化为“砍伐护寨树罚酒封山”等既有法治内核又具乡土约束力的寨规,并制作苗汉双语公示牌立于村口林边。这种转化并非简单妥协,而是国家法精神在乡土社会的创造性落地,使法治获得了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文化融合的普法路径,让冷冰冰的法条在苗乡沃土上生根发芽,焕发出蓬勃的文化活力。

  能力筑基强“效度”:实战淬炼锻造治理“生力军”

  乡村普法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而“法律明白人”和人民调解员是打通法治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因此,该县摒弃形式化培训,转向系统化、实战化的能力筑基工程,着力提升这支队伍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核心能力。

  

  案例教学重实战。专项轮训彻底摒弃空洞理论灌输,聚焦农村最高发的林地权属、婚姻财产分割、相邻关系侵权等纠纷类型,精心改编成高度仿真的案例剧本。学员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演练“面对面调解”“背靠背沟通”“情绪疏导”“法规援引”等核心调解技巧。资深法官、优秀调解员现场观察、即时点评、复盘推演,确保所学即所用,技能在模拟实战中得到淬炼。

  “双轨智慧”促善治。培训不仅强化对国家法律法规的精准理解和适用,更着重培养学员将国家法与优秀乡土规则(经过法治化审查和改造的村规民约)结合运用的“双轨智慧”。引导学员在调解中,以国家法律为底线和准绳,以符合公序良俗的村规民约为润滑剂和共识基础,实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调解宅基地纠纷时,既讲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也尊重历史形成的、符合公平的邻里界限默契。

  

  成效显现固根基。这种实战化培训迅速转化为治理效能。龙泉镇调解员龙某某运用培训所学的“背靠背调解法”,精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相关条款,成功化解了一起争执达半年之久的林地权属纠纷。排调镇“法律明白人”杨某某熟练掌握“法律为主、乡约为辅”策略,在调处复杂的家庭矛盾和宅基地争议时更加得心应手,其公正性与专业性赢得了村民的广泛信赖。上半年,全县系统轮训“法律明白人”及调解员819名,这支经过专业淬炼的队伍,正成为维护苗乡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据统计,丹寨县上半年累计开展各类精准普法活动245场次,发放普法资料及特色宣传品逾5.49万份,服务覆盖群众及师生超6.2万人次。通过机制创新、文化融合与能力筑基三维发力,丹寨县不仅实现了普法形式上的“三个全覆盖”,更在实质上推动了法治精神从“入耳”到“入心”,从“知晓”到“践行”的深刻转变。其探索的“资源聚合+文化浸润+骨干赋能”模式,为民族地区乃至广大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法治建设与基层治理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wgz_97/rmfz/202507/t20250718_883033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