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万山区:“法治夜校”点亮乡村“夜生活”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该怎么算?”“自家宅基地能不能随便卖给外人?”夜幕降临,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侗族乡青年乡村振兴夜校的教室里却灯火通明,二十余名村民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区司法局干部讲解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编的相关条款,时不时有人举手提问。

  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万山区各村(社区)夜校的常态。

  为破解农村青年白天务工没时间学法、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难题,万山区创新推出“青年乡村振兴夜校+法治教育”模式,用“夜校课堂”搭平台、“青年骨干”当桥梁、“文化活动”做载体,让法治宣传真正走进青年心里,为乡村法治建设找到了新路径。

  

  白天忙生计晚上学法律

  “以前总觉得法律离咱农民很远,直到去年邻居因为土地纠纷闹到法院,才知道不懂法真不行。”鱼塘侗族苗族乡青年王磊的话道出了不少农村青年的心声。针对青年群体“白天忙生产、晚上有空闲”的特点,万山区将法治教育搬进乡村夜校,打造“白天干活挣钱、晚上学法充电”的普法新模式。

  在原有农业技术、电商培训等课程基础上,各夜校专门开设“法治讲堂”,每月围绕婚姻家庭、合同纠纷、预防网络诈骗等青年关心的话题开课。夜校角落的“普法学习角”里,《农村常用法律手册》《反诈宣传折页》等材料整齐摆放,村民随时能取阅学习。截至今年6月,全区已开展夜校普法课程60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1.1万名青年在家门口补上了“法律课”。

  “上次听了电信诈骗防范课,我才识破冒充客服退款的骗局,保住了半年积蓄。”敖寨侗族乡青年李娜拿着夜校发的反诈手册,感慨道,“现在晚上去夜校学法,成了咱们村里的新风尚。”

  “土话”讲法条听得懂用得上

  “大家看这个案例,小张借了网贷还不上,利滚利变成了天文数字……”在谢桥街道夜校,“青年普法讲师团”成员用身边案例讲解网贷风险,台下青年们听得格外认真。

  为让法律条文“活起来”,万山区组建了一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返乡大学生组成的讲师团,推出“菜单式”普法服务。讲师团根据各村实际需求定制课程,用“土话”解读法条,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抽象法律变具体。

  “以前签土地流转合同啥也不懂,听了讲师团的课才知道要写清租期、用途,还得去公证处公证。”黄道侗族乡种植大户老张说,现在村里签合同前都会请“法律明白人”把把关。

  跟踪测评显示,夜校学员对民法典基础知识的掌握率平均提升40%,越来越多青年养成了“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

  

  普法+活动让学法更有趣

  “下面进入法律知识竞答环节,答对的朋友能获得普法小礼品!”在仁山街道夜校,一场热闹的法律知识竞赛正在进行,青年们举手抢答,笑声掌声不断。

  万山区将普法与文化活动深度融合,让严肃的法律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各村(社区)夜校不定期开展“法治情景剧表演”“模拟法庭”等活动,青年们通过演绎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

  “上次我们排演了反诈情景剧,把骗子的套路演出来,乡亲们看得明白,记得也牢。”参与表演的青年志愿者吴婷说,这种方式比单纯讲课效果好得多。

  重要节假日期间,“青年法律义诊”“反诈宣传赶大集”等活动走进村寨,志愿者现场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服务,实现“送法上门、教育入心”。

  培育“法律明白人”筑牢基层法治网

  “李叔,您这赡养费纠纷可以先找村委会调解,调解不成再去法院起诉,我帮您整理材料。”在大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法律明白人”杨琴正在帮村民解答问题。

  万山区招募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组建“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专题培训让他们成为基层普法“生力军”。目前,全区102名“法律明白人”覆盖所有村(社区)。他们在夜校讲法律、在田间解纠纷、在微信群发政策,成为群众与法律的“连心桥”。

  “村里有了‘法律明白人’,小事不出村就能解决,大家矛盾少了,干劲更足了。”村民们这样评价道。

  如今,万山区“夜校+法治”模式已构建起“政府引导、部门协同、青年参与”的长效机制,越来越多农村青年在夜校里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力量守护家乡安宁,共绘法治乡村新图景。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wgz_97/rmfz/202509/t20250903_8855825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