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无事不扰”与“无处不在”有机统一让“综合查一次”出彩增效
来源: 安徽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为提升监管效能、减轻企业负担,界首市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通过分级分类监管、非现场检查、责任闭环管理等举措,推动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无事不扰”的监管温度与“无处不在”的监管力度有机统一。
分级分类监管,按信用定频次,让监管“精准画像”。将企业信用等级作为监管依据,对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信用良好、风险较低的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明确年度检查上限,落实“无事不扰”原则,减少对守法经营企业的干扰;对信用较差、风险较高的监管对象,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重点监管、严格监管,确保及时发现处置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将分级分类监管事项清单全面纳入年度涉企行政检查计划,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推动监管资源向高风险领域集中,提升监管精准度。建立“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对守法守信经营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主经营空间。列入白名单的企业,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转办交办案件线索及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真正做到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
非现场监管,技术赋能减流程,让检查“少跑腿”。对现有监管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具备非现场监管条件的领域和事项,以数字化手段优化监管方式,即对评估后无需现场检查即可达成监管目的的事项,优先实行非现场监管,不再安排年度例行检查,仅保留“触发式检查”。在交通、环保、市场监管等领域,利用在线监测、数据穿透、视频巡查等技术,实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实时监管,减少现场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在交通运输领域,超限超载动态检测卡点通过电子称重、智能抓拍等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2025年非现场执法案件占比达69.7%,超限率同比下降46%。在生态环境领域,利用无人机巡查、数据自动监测、远程帮扶等方式开展非现场检查,发现并查处案件2起。
“七必须”落实,责任到人建机制,让改革“落地有声”。严格贯彻落实“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七必须”责任体系,即各部门设立审批统筹报告人并统筹协调本部门涉及“综合查一次”的审批事项,及时向上级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报告工作进展;确定高频检查报告责任人,密切跟踪监管领域内高频检查问题,按规定准确、及时上报,为优化监管策略提供依据;指定涉企行政检查投诉核查责任人,接到企业投诉后迅速组织核查,依法依规处理并反馈结果,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通过责任闭环,推动“综合查一次”从“纸上计划”转为“实际行动”。 如7月份由文旅体局牵头的娱乐场所联合检查,通过“综合查一次”一次性核查证照、消防、食品安全等12项内容,检查效率提升60%,同时引入行政执法监督员全程监督执法程序,确保检查标准统一、文书规范。这种“嵌入式”监督模式,使执法行为合法合规率从92%提升至98%,企业对执法公正性的认可度达99%。
机制创新,推进反向监督与多元共治,重塑监管生态。建立“反向监督”机制,赋予企业对监督执法的“话语权”。通过“万户主体监督宣传”活动,1.3万余家企业参与执法监督,倒逼执法人员规范行为。创新“伴随式”监督,即联合检查时,选派行政执法监督员专人全程跟进,记录检查流程是否合规;联动纪委“随手拍”“监督一点通”平台、市长热线等渠道,一张“企业点单、部门接单、监督跟单”的监督网络已然形成。此外,在“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中,创造性地嵌入“体检式服务”,组建由法律顾问、行业专家组成的“监管服务团”,对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召开现场整改推进会,指导经营主体按照标准改造。如在对一家塑料生产企业环保设施进行安全生产联合检查时,环保、市场监管、安监等部门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节省成本160余万元。这种“查帮改一体化”模式,使企业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2025年企业自主整改隐患率从88%提升至95%。
截至目前,“综合查一次”已覆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多个重点领域,累计开展联合检查132次,减少涉企检查400余次,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减少80%以上,真正实现了对守法守信经营者“无事不扰”,对违法经营者监管执法“无处不在”的精准监管目标。
原文链接:https://sft.ah.gov.cn/zhzx/qmyfzs/579766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