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红色遗址——甲子山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深情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法治山东”开设“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专栏,深情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诵读一封封穿越烽火的红色家书,赏析一首首激荡人心的红色诗歌,探访一座座承载历史的红色遗址,……,让这些矗立于山河之间的巍峨丰碑,转化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甲子山战役纪念馆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英雄之山——甲子山北麓,占地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2020年4月2日开馆,年可接待游客20万人次,是日照市首个战役主题党性教育纪念馆。
纪念馆是以“红色甲子,薪火传承”为主题的红色党性教研基地,纪念馆上下两层:一楼为甲子山战役展厅和接待中心,二楼为两个党性教育报告厅。纪念馆一楼主要设置序厅、艰辛岁月——时代背景篇、战役前夕——战事导火篇、烽火甲子——三次反顽篇、红色甲子——薪火传承篇“五个展区”和游览参观接待中心。展厅主要以1942年8月至12月甲子山三次反顽战役红色历史为主要资源,还原了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血与火的光辉岁月。
纪念馆立足建设高标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基地,为全区乃至全市广大党员提供展示战斗史料、瞻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的生动平台。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立体多样的表现方法,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把现代艺术与红色故事有机结合,让观众在惊心动魄的战争历程和具体而微的英模故事里,感知风云激荡的时代脉搏,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生动记载和展示了甲子山战役的背景和过程,用发生在甲子山的史实,讲好战役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讲好军民鱼水情。
传承红色基因,履行一份责任。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前行。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滨海抗日根据地,也为之后的山东抗战和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三次反顽战役中,我军牺牲的将士有1148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信仰,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财富。甲子山战役纪念馆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还原这段历史,讲好这段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纪念馆以五个展区、两个党性教育报告厅涵盖了山东、日照以及甲子山地区党史介绍、英模事迹、红色战役档案、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经历、重问入党初心、党性仪式教育等20多个功能区域,基地运用资源共享、党群融合、站点辐射、力量聚合的工作理念,突出政治性、功能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为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广大党员锤炼党性修养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视频和图文资料等延伸学习,让参观者深刻理解“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讲好红色故事,坚持一个效果。纪念馆就是要让每一个参观者在心灵上受到冲击,精神上受到洗礼,思想上得到升华。通过邀请专家,寻访老兵,到市区党史办、省市档案馆、大店军事旧址等处取经、请教,反复征求熟悉甲子山战役历史的人士意见,历时10个月时间,完成布展设计。纪念馆内现有文字图片近千幅,抗战史物200余件,光影视频近千个,可看、可听、可查阅的多媒体展示12处。整个展馆做到了既有战争场景还原,又有真实人物讲述;既有亮点,更有泪点。通过内容上深度挖掘,形式上多方位展示,生动再现甲子山战役的光辉历程。
不忘初心使命,坚持一个目的。纪念馆以“红色甲子,薪火传承”为主题,全力弘扬“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大局精神;不怕牺牲、人民至上的奉献精神”的红色甲子山精神。以激励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目标,力争让每一次参观,都成为一堂生动的党课。2020年4月2日开馆,并免费对社会开放以来共接待省市区各级学习团体230余批次6000余人次,各界群众18000余人次。纪念馆旨在建设开放式、在线式、体验式等“党建课堂”, 下一步还将招募的党建导师、先锋工匠、红色联盟等“党建合伙人”以纪念馆为阵地,开展大党课、课题研究、先锋论坛等活动,在一次次的灵魂洗礼和党建头脑风暴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真正形成跨行业、跨地域、跨实体党务人才的多元叠加,凝聚起新时代党建向上的力量。让参观学习的党员在组织生活中唱主角,从而让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变得有声有色;让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可以在成长课堂交流党群工作创意,在主题分享会上分享对党建工作的独到见解,还可以在党建大咖的精彩讲座中启发思路,在留言墙上写下关于党建的心语心愿……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171/202507/a71642b4-b9f0-414e-8260-eacd5b75a47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