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 刘之言:鲁南第一支部创始人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深情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法治山东”开设“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专栏,深情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诵读一封封穿越烽火的红色家书,赏析一首首激荡人心的红色诗歌,探访一座座承载历史的红色遗址,……,让这些矗立于山河之间的巍峨丰碑,转化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刘之言(1906-1933)原名刘兆巽,1906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12岁进入马头竞进小学读书,16岁初小毕业后进入益丰元商店当学徒。邻近的小学校长于霭辰,见刘之言天资聪明,便支持他到该校高级部读书。1924年,刘之言高小毕业后,在于霭辰的资助下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喜爱进步书刊,乐于接受新思想,寻求革命真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回到马头镇配合于霭辰校长兴办学校。1929年10月,刘之言连同教员刘谐和、孙镇国在郯城县立第三小学成立中共马头三小党支部,刘之言任书记,刘谐和任副书记,孙善师为委员,这是我党在临、郯、费、峄地区创建的早期支部之一,刘之言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带来了共产主义信仰,星星之火就此点燃。随后,由马头三小支部为中心向周边苍、临、费、莒、邳等地发展,建立党组织,史称“中共鲁南第一支部”。

  

  成立中共郯城县委

  1930年初,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刘之言等人成立了教师联合会,用画展的形式,向学生、教师宣传革命思想,与学生们一起把“打倒土豪劣绅!建立郯城苏维埃政权!”等标语贴满街头小巷。经历此事的卢镇玉老人说:“标语很快被军阀刷掉了,但标语的内容却牢牢印在群众心里。”1930年,中共苏鲁边徐海蚌特委派唐东华到邳郯一带开展活动。经过秘密查访,唐东华认定了刘之言发展的全部党组织,并把自己在邳郯一带发展的组织交刘之言领导。为更好开展革命斗争,1932年5月,中共郯城县委成立,刘之言任县委书记,孙镇国任组织委员兼宣传委员。

  

  左起:刘之言 孙镇国 齐克 徐敬村 刘谐和

  彪炳史册的苍山暴动

  1932年6月,中共郯城县委组织“郯马暴动”未能举事,县委驻马头三小地下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唐东华在重坊被捕,孙镇国等人也先后被捕。刘之言召开县委会议,决定重组县委,并将中共郯城县委改称中共临郯县委,隶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中共临郯县委统一了临、郯、费、峄和莒、邳部分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形成了这个地区最高领导机关。接下来的一个时期,相继组织“四哨”和“樊家埝”暴动,皆因敌我实力悬殊失败。虽然这两次暴动失败,临郯地下党组织遭重大损失,但是县委领导机关和下属大部分党组织没有受到破坏,于是决定再次举行暴动,这就是著名的苍山暴动。

  1933年7月6日,刘之言等率领200余人,步枪100余支,鸣枪三响,誓师起义。号角吹响后,暴动人员英勇作战,视死如归,但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终因力量悬殊过大而失败。中共临郯县委书记刘之言,县委军事部长郭云,暴动主要领导者刘文漪、张星、田英等30多人壮烈牺牲,刘之言当时只有27岁,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生命逝去,赓续奋斗的精神不会逝去;沧海桑田,追逐梦想的初心不会改变。刘之言等先烈们用短暂而光辉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他们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途中,昂首阔步、风雨兼程、不懈奋斗。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171/202507/59e843e4-5b94-4289-9bab-22b84b2b7de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