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益诉讼之名守护文明根脉——嘉峪关市检察院保护长城文化遗址见行见效
来源: 甘肃政法网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2021年夏季,祁连山麓的风掠过嘉峪关城楼,暴雨曾让这里九处墙体草泥层剥落;68公里外的戈壁大峡谷直角弯路处,失控车辆多次冲破护栏,威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二墩敌台安全。当千年长城遭遇自然侵蚀与人为威胁,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发挥公益诉讼职能,打响了一场守护文明根脉的司法行动。
破局:“检察+人大”补上保护短板
2023年4月,嘉峪关市人大代表反映,关城墙皮脱落问题已持续3年,既危害文物安全,也给游客带来安全隐患。嘉峪关市检察院调查确认,文旅部门未及时督促文物保护单位采取防护措施,遂制发检察建议书,并在3名人大代表见证下公开送达。
整改过程中,专项经费落实遇阻。检察机关依托“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将难题上报市人大常委会,“长城保护等不起”的共识推动68万元维修资金快速落地。2024年深秋,最后一抹草泥层修复完成,斑驳城楼重焕风采。
针对二墩敌台的公路安全隐患,向交通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交管部门迅速行动,安装波形护栏、强制式减速丘及警示标志,刺耳的刹车声从此在文物保护区内销声匿迹。
共赢:民生保障与文物保护双赢
在大红泉堡,牧民老安在明代古堡内居住26年,羊群啃噬墙砖的问题,自2006年古堡成为全国文保单位后,持续17年未解决。办案检察官摒弃“简单驱逐”思路,多次深入风沙弥漫的古堡释法说理,最终促成老安在保护区外新建住房与羊圈。
为破解古堡远离市区、监管困难的问题,检察机关进一步推动文旅部门聘请老安担任文物保护员。履职期间,老安多次阻止人为破坏行为,实现民生保障与文物保护的双赢。
针对长城沿线村民破坏围栏、堆放垃圾等问题,检察机关推动属地政府将文物保护纳入年度考核,并开展普法培训。文殊镇河口村设立“长城保护红黑榜”后,村民主动清运2万余立方米建筑垃圾,体量相当于3个标准游泳池。
蝶变:守护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
2024年五一假期,11.36万游客打卡嘉峪关;暑期关城单日接待量达5.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修复后的城楼在《夜游雄关》光影秀中尽显魅力,曾受威胁的明长城二墩敌台,如今成为嘉峪关铁人三项赛核心赛段,1268名选手穿越峡谷时,文保建筑与赛事活力交相辉映。
自2019年以来,嘉峪关市检察院通过17件公益诉讼案件,推动迁移文物保护区内坟茔4座,修缮保护围栏1200米、新增302.6米,树立水泥立柱71根,拉设刺丝3200米,增设围栏大门6个、更换门锁30把。“嘉检护雄关”的实践证明,文物守护不是冰冷的安全账,更是撬动民生红利、筑牢文明根基的发展账,书写了“保护与发展兼得、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生动答卷。
原文链接:https://www.gszfw.gov.cn/Show/450670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