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8%到86%的蜕变之路 桑植县“心灵摆渡人”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实践
来源: 湖南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在武陵山腹地的云雾深处,张家界市桑植县正演绎着一场关于司法行政温度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面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复杂课题,当地司法行政部门以“心灵摆渡人”的使命担当,打破传统监管模式局限,创新构建“专职+兼职”双轨机制,引入专业社工力量——桑植县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司法+社工+村(社区)”三方联动的立体化矫治体系,实现从监管矫治到心灵重塑的深层转变。 机制创新破题 构建“三联协同” 监管网络 桑植县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口,构建规范透明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基线调研精准把握需求,制定包含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8类服务的《心理健康服务采购目录》,将服务划分为基础保障与个性定制两大板块,确保供给精准对接需求。通过政府采购引入桑植县力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司法行政干部专职监管、专业社工精准矫治、村(社区)干部属地帮扶的三方协同机制,三方各司其职、协同发力,织密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与教育的立体化网络。司法行政系统主导日常监管与政策保障,社工机构实施专业心理干预,村(社区)力量提供社会适应性支持,形成监管有力度、矫治有精度、帮扶有温度的工作格局。 分类施策增效 打造“五位一体”矫治体系 围绕精准干预、标本兼治目标,桑植县构建评估、矫治、教育、公益、干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实现矫治效能系统性提升。 一是动态评估筑牢防线,引入心理风险四色预警模型,运用SCL-90、MMPI等专业量表开展全覆盖心理测评,建立“一人一策”动态档案。5年累计建档725份,其中中高风险297人、低风险428人,近百名中高风险对象经干预后风险等级下降,心理测评达标率从58%跃升至86%。 二是分类矫治破解症结,针对中高风险人群实施“靶向治疗”,依托线上系统生成个性化方案,结合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干预等技术化解深层矛盾纠纷。据了解,某心理社工通过家庭修复疗法,成功调解矫正对象冯某、李某的婚姻危机,累计化解各类纠纷百余起。 三是主题教育重塑认知,定制涵盖法律、爱国爱党、禁毒禁赌、就业创业、情绪管理等主题的教育课程,针对女性、未成年人、涉暴力犯罪等群体开展专项团体辅导,五年累计覆盖8000人次,助力矫正对象重建社会认同与价值观念。 四是公益实践修复社会联结,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烈士陵园祭扫、增殖放流等活动,在实践中培育社会责任感,修复矫正对象与社会的情感纽带。 五是危机干预守护底线,建立司法所定期排查、社工专业介入、多部门联动的危机处置机制,5年成功化解特殊风险150起。其中,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王某、程某实施“药物治疗+认知训练+深度催眠”综合干预,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重返正常生活。 科技赋能提效 搭建“数字智慧”服务平台 依托“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桑植县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通道:智能评估工具自动生成初步方案,经社工专业校准后形成完整矫治档案,实现心理数据实时上传、智能分析与风险预警;开通线上预约系统,矫正对象扫码即可获得一对一远程心理辅导,大幅缩短干预响应时间。线下同步组建跨领域心理服务志愿者联盟,吸纳乡镇、社区、企业专业力量,构建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让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7年深耕,桑植县交出亮眼答卷:心理测评达标率提升28个百分点,再犯罪率断崖式下降41%,心理危机事件处置成功率达97%。这里没有高墙铁窗,只有 “司法行政+专业社工+基层组织” 组成的“矫正铁三角”;没有生硬训诫,唯有“一人一策” 的个性化方案叩开矫治对象心扉。“桑植经验” 已成为山区县域破解矫正难题的示范样本——它不仅重塑了700余个特殊群体成员的人生轨迹,更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书写了法治力度与人文温度交融的新篇章。 下一步,桑植县将继续锚定精准矫治、长效帮扶目标,持续完善心理矫治服务体系,为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打造更具复制价值的“山区解法”,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重返社会的旅程。
原文链接:https://www.hnzf.gov.cn/content/646949/50/149644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