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冰城公安三重发力 构建水域生态警民共治新格局

来源: 中国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佚名

  连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聚焦沿江水域、村屯、社区、景区等重点区域,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防范打击非法捕捞普法宣讲,民警辅警化身“生态卫士”,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让保护水域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构建起警民共治的良好格局。

  沿江巡逻+现场答疑

  让法律红线“浮”于水面

  

  “警官,我就撒了一网小鱼,也没卖钱,这也算违法?”松花江某段江边,一位垂钓者握着渔网,向正在巡逻的民警问道。这样的疑问,在沿江巡查中并不少见。

  针对沿江水域人员特点,市公安局组织沿江警力加密巡逻频次,将普法课堂搬到江边,用“案例+法条”的方式现场释疑。“大家看,这种‘绝户网’网眼极小,连幼鱼都无法逃脱,长期使用会导致鱼类资源枯竭。”民警指着展板上的图片,向围观群众讲解着,“电鱼设备更是‘水域杀手’,不仅会直接杀死鱼类,还会破坏水体环境,触犯法律的话,轻则罚款,重则拘留。”同时,民警还积极发动渔民、垂钓者争当“水上监督员”,鼓励大家发现非法捕捞行为及时举报。如今,松花江畔不少垂钓者主动收起违规渔具,成为水域生态保护的“流动哨兵”。

  村屯唠嗑+多维宣传

  让生态意识“扎”进乡土

  

  “王警官,咱村后那条小河,看着鱼不少,下网捞点自己吃行不?”在村屯地区,部分群众对自家门前水域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捞鱼自食不违法”。

  为解释清楚这一问题,市公安局沿江各单位民警辅警变“课堂宣讲”为“田间唠嗑”。道里分局民警带着印有漫画的宣传页,在村头凉亭、农家院坝开起“普法茶话会”,既算“法律账”,说明非法捕捞面临的罚款、拘留等后果;又算“生态账”,让村民明白保护水域就是保护自身利益。阿城、巴彦等县公安机关则充分利用村屯“大喇叭”这一传统阵地,定时播放普法提示。“乡亲们注意了,电鱼、毒鱼不仅破坏鱼群,还违法!发现有人干这事,赶紧打电话举报……”普法的声音传遍村屯街巷。

  此外,民警还通过村屯“14+N”微信群、村民议事会等渠道,推送非法捕捞危害的图文、视频资料,让“指尖宣传”走进家家户户。如今,不少村屯村民主动上交家中渔网,自发组建“护河队”,在河道周边巡查,生态保护意识真正“扎”进乡土。

  街头互动+源头管控

  让保护理念“融”入烟火气

  

  “这风景这么好,钓几条鱼并拍照发朋友圈,咋就被劝止了?”哈尔滨尚志市某景区内,一位游客对巡逻民警的提醒有些不解。

  景区、商圈作为人员密集的“窗口地带”,是普法宣讲的重点场所,也是纠正“娱乐性捕捞无害”误区的关键区域。民警辅警化身“讲解员”,在景区、商圈人群中开展问答式普法。“您可别小看钓一条鱼,鱼类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随意捕捞可能影响整个水域的生态平衡。”民警耐心解释,“禁渔不是限制乐趣,而是为了守护大家都能欣赏到的好风景。”

  同时,民警针对景区、商圈周边的餐馆、渔具店开展入户宣讲,签订《拒绝售卖野生鱼承诺书》,从源头切断非法捕捞的利益链。依兰县公安局联合渔政、市场监管、乡镇政府等部门,形成宣传合力,在沿江重点区域、渡口、码头、农贸市场等场所,广泛悬挂“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守护水域生态安全”等警示条幅,设立宣传点展示非法捕捞工具实物及危害案例图片,让保护理念融入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

  


原文链接:http://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44/2025-09/16/content_1280179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