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制报】依法治村走出幸福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23 作者:
马鞍山市博望区新禄村镇东自然村的村民们最近都在期盼一件事,就是抗旱沟渠的改造工程能尽快完工,改造后的机耕路可以尽早使用。这条沟渠之前已经废弃了几十年,期间被两侧二十余户村民占用成了菜地,导致大型农业机械进不来,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问题。
破题为何发生在当下?新禄村党总支书记陶明点出原委。近年来,该村把民主法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把法治建设理念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推行依法民主决策,推动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模式。
“大管家”解决棘手事
“陶书记,您是村里的‘大管家’,平日里我们都信服你。可你现在说这块地不是我们家的,我们在这上面种植几十年了,怎么说不是就不是了呢?”今年3月,面对村民文某的不理解,陶明一点都不心慌,为了这一次沟渠改造,村里可做足了准备。
“村民大管家”服务平台是马鞍山市统一试点建设的,旨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服务百姓。新禄村依托“村民大管家”平台,在党总支下设7个网格组,除了盘活村里的党员资源外,还吸收了“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队伍,让村里的各项决策更加有法可循。在沟渠改造工程启动之前,村里召开了一次座谈会,“管家们”畅所欲言献上“法策”。最终,根据《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村里作出决定:本次改造要收回此前被占用的沟渠两侧土地,抗旱沟渠系村里的集体资产,因此不做任何补偿。
白白占了几十年的地要被收回,涉事村民自然不愿意,动员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管家们”并不气馁,带上法律书籍挨家挨户劝说,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时间,做通了二十余户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桩棘手事,总算迎来了柳暗花明。
肥西县张祠村“半分地”菜园的治理经验与新禄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该村是新农村建设回迁安置小区,一段时间里村民毁绿种菜现象屡禁不绝。村两委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就近租赁约40亩土地,为900多户居民每户分配一块30平方米的小菜园,既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又保护了绿地。
听民声评理很“靠谱”
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刘小寨村的广场上,一副醒目的对联引人关注,“大事小事村事事事关心,乡情村情民情情情知晓。”
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正是带着这样的初衷,刘小寨村于2016年建成了阜阳首个村级“民声诉求服务中心”,创立了群众评议工作机制。把群众的诉求或者矛盾纠纷放到桌面上,邀请民事民议评议员公开评议。评议过程中,全程录音录像,当事人面对镜头,往往能够回归理性,一些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民事民议评议员通过选拔产生,经过政策法规培训后上岗,目前已有46人。每次评议前,采取随机抽取方式产生评议员名单。“有理没理,让评议员说说看”,逐渐成为村民们遇到问题时的口头禅,该村运用评议这一工作方法化解了多起疑难纠纷。魏某多年来反映的宅基地被村集体建设使用未得到补偿的问题,通过评议得到妥善解决。刘氏兄弟为土地边界多次发生纠纷,向“民声诉求服务中心”求助后,矛盾顺利化解。
“民声诉求服务中心”建成以来,该村矛盾纠纷发生总量呈逐年下降态势。中心也被村民们亲切称为“评理最靠谱、监督最阳光、心里最服气”的地方。
“老前辈”调出文明风
青山绿水弋江畔,桃花园里有人家。在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桃园村,有一群“闲不住”的老人,他们义务充当“和事佬”,在田间地头,在村居院落,专门做乡亲们的调解工作,用自己的“嘴皮子”解开村民之间的“心结子”,由此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前辈”调解工作室。
这间工作室的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他们中,有的当过村支书,有的任过村民组长,还有的干过村委会主任,都是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他们不计报酬开展各种矛盾排查调解工作,为桃园村的平安和谐贡献自己的余热。说起化解矛盾的诀窍,调解员陶登根毫不吝啬,“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土洋结合。用百姓的法儿,平百姓的事儿,最能事半功倍。”
一间工作室,折射出桃园村在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的探索,让群众唱“主角”,建立起以村民为基础的群众自治机制。在“老前辈”调解工作室的感染下,桃园村相思园自然村涌现出“十八乡贤”。以张国旺为带头人的“十八乡贤”出资出力,带领村民自理自治,使相思园村从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留守人安居乐业、外出人相思相恋的美丽乡村。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全省各地不断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持续创新乡村治理实践,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持续走好乡村善治之路。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光聪
稿件来源:2021年7月21日安徽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