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聚焦平安建设系列报道之三:全业务全时空,打造贴身“法律管家”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23 作者:
平安建设,以利民为本。解决好农村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让他们享受周到便捷的法律服务,是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打造贴身“法律管家”,让群众随时随地获得法律服务。
统一标准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多亏了法律顾问,让咱们的集体收入有了保证。”说起社区里的法律顾问,淮北市烈山区华家湖社区的群众赞不绝口。华家湖社区有一座荒山,早些年承包时存在承包价格低、签订的合同不规范等情况。后经华家湖社区法律顾问审查,该社区清理出多个不规范合同。在法律顾问的帮助和指导下,该社区重新签订了规范化的合同。由此也带来了喜人的转变,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5万多元提高到60余万元。
同样受益于“村(居)法律顾问”制度的还有肥西县紫蓬山堰湾社区居民老夏。去年夏天,他在参加某生态区域违章建筑拆除时,不幸被倒塌的墙体砸伤,造成足部趾骨粉碎性骨折。因赔偿金额等问题一直没有和当事方谈妥,让他很是苦恼。社区法律顾问了解情况后,主动帮他协调解决赔偿事宜。经过法律顾问的一番努力,老夏拿到了经过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他不由对承办案件的法律顾问竖起了大拇指。
“全省村(居)法律顾问服务工作日益多元、精细的同时,仍然面临发展不优、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省司法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已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群众对法律服务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职能部门从我省村(居)法律顾问的丰富实践中总结、提炼和制定地方标准,以规范和指引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发展。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我省在实现全省17542个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的基础上,日前又在全国率先制定《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指南》地方标准,对村(居)法律顾问各项服务推荐具体指标,推进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标准化建设。
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解决实践中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标准不一、质量不齐的问题,推进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村(居)法律顾问从形式上的“全面覆盖”到实质上的“有效覆盖”,切实提升村(居)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整合资源法治队伍有了主心骨
“孙书记是个热心人,是他的耐心调解,解决了我与张其海之间的矛盾。”近日,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村民栗海阔对记者说。他口中的孙书记就是村里的“法治带头人”孙帮勤,也是张祠村党总支书记。
“农村很多问题都是涉及土地、财产等方面,特别容易发生矛盾。”孙帮勤介绍说,今年1月,因环巢湖治理土地赔偿事宜,村民栗海阔与张其海产生了矛盾。他了解到该情况后,及时带领村级调解委员会成员前往调解,查明了事实,对当事双方进行耐心的说理释法,终于促成双方达成了补偿协议,化解了双方的纠纷。
据了解,我省各地不断加强乡村法治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骨干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法治宣传、引导法律服务、化解农村矛盾、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为化解各种矛盾、调解民间纠纷、宣传各项政策法规等,于去年6月成立“董跃进人民调解室”。
“20多年来,我一直在这里工作,村情村民都知根知底。”沙墩村第一书记董跃进介绍说,近年来,沙墩村通过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把法治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董跃进调解工作室”实际上就是沙墩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延伸和细化,由他作为代言人,通过整合村法律顾问、“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法律资源优势,打造出系统化、专业化的特色调解品牌。“整合起来主要就是更好地为村民做好法律服务工作。”董跃进说。
除了在农村群众中培育法治队伍,我省政法部门也积极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服务下倾,用“包干制”的形式精耕法律服务“责任田”。合肥市县两级法院推出“法官进网格”新机制,让司法资源融入网格化治理,法官们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倾听诉求、宣讲法律、巡回审判等一系列活动,努力让农村基层群众不出家门就能联系到法官,不去法院就能解决矛盾纠纷。
健全网络法律服务质效有保障
“谢谢你们的热情相助,我终于拿到了我的血汗钱。”日前,在望江县法律援助中心,农民工吕师傅动情地对中心工作人员说。
吕师傅是望江县雷池乡的一名木工师傅,他在打工期间,被包工头拖欠了工资。望江县法律援助中心为他开启了讨薪绿色通道,并指派律师代理他的讨薪案件。此后,在案件调查、诉讼、执行等环节,法援律师为他提供了全流程的悉心服务。最终,吕师傅成功拿到了自己的工资和逾期利息。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等方面工作,加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让群众随时随地获得法律服务。
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是合肥市完善城乡居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合肥全市普遍建立村(社区)法律服务微信群,集成法律咨询、群众维权、矛盾化解、服务指引等多项功能,为基层群众提供普惠、公益、即时、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
“微信群里要有1名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1至2名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0名左右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志愿者)以及志愿加入的其他村民(居民),直接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合肥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群众如有法律需求,不用东奔西走,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通过微信获得相应的法律帮助。
记者从省司法厅了解到,目前,我省的公共法律网络逐步健全完善,依托省级“12348”法律服务咨询热线,群众在任何地方,只要拨打这一热线电话,均可以免费获取基本的法律服务。“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12348安徽法网”,累计建立的3000余家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6类法律服务店铺,正在逐步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记者 李晓群 见习记者 李明杰
稿件来源:2021年7月5日安徽日报5版焦点新闻版头条《热点透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