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法律援助工作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16 作者:

  6月24日,文山州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九次会议,专题审议《文山州人民政府2019年以来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受州人民政府委托,州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罗荣向大会作报告。常委会及相关列席人员进行分组审议,充分肯定了全州法律援助工作取得的成效。全州各级政府把法律援助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德政工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作风、严管理、强措施,以规范化建设为重心,以提高法律援助质量为抓手,以开展专项服务活动为载体,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全力服务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2019年至2021年5月,全州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134件、开展法治宣传3635场次、提供法律咨询51832人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540.57万元。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平安文山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配套政策“落地”。坚持党委政府领导、司法机关负责、有关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文山州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关于加强妇女儿童法律服务保障工作措施的通知》等制度,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提高保障能力等方面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了部署,最大限度积极维护农民工、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调整完善了《法律援助工作程序》《法律援助工作责任制度》《法律援助十不准》《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通知》等措施,法律援助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保障服务网络“落深”。全州共设立州、县(市)级法律援助中心9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70个,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77个;乡(镇)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10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4个,村级法律援助工作联络点799个、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962个,实现“一村居(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打通法律援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体系基本形成。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工作联席会商制度,协同推进法律服务纵深发展,推动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最大限度便利基层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

  三是完善便民利民措施,保障服务特殊群体“落实”。在便民措施上,依托云南掌上12348法律援助便民热线引导群众通过电话提供法律咨询,让群众足不出户通过手机APP操作即可进行网上咨询和申请法律援助;在政务服务中心、重点学校、车站、图书馆、边境和贫困司法所等安置法律服务机器人;简化法律援助程序,推行预约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让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腿。在受案范围上,做到“应援尽援”,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在援助对象上,积极开辟老年人、残疾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维权;2019年至2021年5月,全州共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1238件、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385件、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210件、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案件1713件,律师参与认罪认罚案件办理4350余件(次)。免收费155.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50余万元。

  四是广泛宣传,保障群众知晓率“落心”。通过不断开展《法律援助条例》等法规政策宣传活动,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让法律援助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把典型案例带进直播间,向公众宣传法律援助制度、政策措施、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公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知晓率和社会影响力,让法律援助政策措施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知晓没钱和不花钱也可以打官司,学会运用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两年来,共发放法律援助服务指南及各种法律援助宣传资料达10万余份,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

  五是切实开展专项行动,保障为民办实事“落细”。全州司法行政部门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农民工讨薪”“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脱贫奔小康”“百名律师进百校法治讲座”“援助抗击疫情医护人员”“法律服务为民营企业体检”“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活动”等法律援助专项行动,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宣传法律援助法规政策,办理了一大批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案件,提升法律援助品牌效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六是强化监管,保障质量“落信”。严格执行法律援助经费管理相关规定,保障法律援助经费的合法合规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群众身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进一步提升法律援助质量,推动全州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细化法律援助案件从申请、审批、指派、承办、结案、归档等环节的要求,坚持每年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评查和法律援助经费使用效益综合评价,强化法律援助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及业务培训,确保质量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