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全省司法行政机关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16 作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办好民生实事,不仅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必修课”,也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试金石”。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司法行政机关紧盯群众需求,立足职能职责,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法治获得感:

  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接听率更高了、网上留言回复更快了、申请法律援助更便捷了、办理证明事项更高效了……件件落实的民生实事、日趋便利的法律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司法行政工作的“速度与温度”。

  “一站式”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档升级

  3月23日,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对郑州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进行扩容改造,将原有的5个坐席升级到目前的16个坐席,并将根据需要逐步升级到26个坐席,以最大程度满足市民对法律咨询的需要,力争实现接听率、留言回访率和满意率都达到100%的目标。

  此举是我省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服务升级的一个缩影。据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坐席已经由今年年初的56个增加至80个。

  坐席扩容带来的直接感受,是热线电话的接听率更高了。前不久,郑州市二七区人和路社区居民张大妈刚刚通过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找到了一位专业律师,解决了自己和楼上邻居纠缠了大半年的矛盾。

  上半年,全省各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共解答群众咨询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89%,群众满意率达99.2%。与此同时,随着河南法律服务网和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业务系统的对接逐步优化,该网站上半年的访问量达230余万人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是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之初的“小目标”,如今,这个目标正在变成现实。今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行部分事项“不见面审批”和省内“异地可办”,实现了部分法律服务事项“掌上查、掌上办”。据介绍,截至目前,河南公共法律服务网共制作电子证照2.2万余个,网上办理审批事项1.7万余件,与“豫事办”平台对接服务事项68项,群众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及时、精准、普惠和优质的法律服务。

  “全天候” 窗口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4月27日17时20分,新乡市豫新公证处窗口值班的几名公证员正在整理资料准备下班,5名办事群众急匆匆地出现在了门口。

  原来,这5名办事群众是亲戚关系,分别是从浙江温州、河北邢台到新乡市办理房产继承公证的,17时左右刚到新乡,晚上还要赶回去。得知这些情况,公证员和助理当即表示加班也要把公证手续办理好。

  复印材料、填表、核验身份、单独询问、制作谈话记录、签字、合影、录像……这一系列的工作做完已是19时。

  像这样下班后继续为群众办理公证,在新乡市各个公证机构已成为常态,“为工作繁忙的当事人提供延时服务”是新乡市公证行业提出的一项便民服务承诺,要求全市公证机构做到“群众的手续没办完不下班,工作日没时间申办的节假日预约加班办理”,用扎实的行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承诺践行到底。

  全面清理不合法、不合理的证明,减轻群众证明负担;制作“小纸条”,给当事人提供一次性告知单,实现公证办理“最多跑一次”;走进社区,主动上门服务,解答公证困惑;开通“绿色通道”、推行延时服务,群众的手续没办完不下班……今年2月份以来,全省公证行业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上半年,已为民办实事1.4万余件,接受群众咨询11.8万人次,减免费用55.7万余元。

  5月17日,许昌市司法局联合市司法鉴定人协会组织开展“为民办实事 义诊进社区”活动。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向社区居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义务诊疗服务等方式,促进居民对日常健康生活常识的了解,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并针对群众咨询进行答疑解惑,提供科学专业建议。活动共发放《司法鉴定知识读本》400余册,法治宣传品200余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上半年,全省司法鉴定机构为民办实事7066件,组织义诊152次,上门为特困群众服务432件,接受群众咨询1.9万人次,为涉及残疾人、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特殊困难群体群众减免鉴定费用22.2万余元。

  “惠民生” 法治助力乡村振兴

  7月8日,省司法厅印发通知,决定从即日起至2023年6月,在全省开展为期两年的“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满足乡村群众多层次、多类型法律服务需求,解决他们“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

  活动期间,我省将集中办理一批与农业生产、农村宅基地(土地)流转(承包)、赡养抚养等相关的涉农纠纷案件。探索开展网上审批、网上阅卷、远程会见等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援助”。

  近年来,我省积极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将退役军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畅通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绿色通道”,精简办理程序,压缩办理时限,尽可能地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群众。今年上半年,我省首次开展省级法律援助优秀示范卷宗评选和推广活动,带动案件质量整体提升。同时,我省充分发挥“中彩金”法律援助项目资金灵活、补贴额度较高优势,集中力量办理一批涉农法律援助案件,上半年,全省法律援助机构共接受群众咨询28.7万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9万件,其中农民工案件7923件,帮助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8462万元。

  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促和谐稳定·迎建党百年”专项活动,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加大家庭矛盾、婚恋感情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上半年,全省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7.86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

  同时,为了提升基层群众的法律观念,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省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法治宣传进基层”普法活动,上半年全省累计开展500余场乡村普法宣传活动。 一场场生动有趣、专业有用的普法讲座犹如一场场及时雨,将法治信仰根植在了普通百姓心中。

  “面对面” 推进狱(所)务公开常态化

  “真心感谢监狱干警帮助我解决了实际困难,我真的可感激……”5月10日,省第二监狱会见服务中心候见大厅,服刑人员林子(化名)的女儿小慧喜笑颜开。这一天,她盼了一年多……

  2019年底,小慧的父母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双双入狱,俩人服刑的监狱虽然在同一个城市,可两个监狱的规定会见时间却不一致,小慧每次到监狱驻地,只能见到父母其中一个人。小慧的家在豫西山区,到监狱驻地往返数百公里,一个月两次会见,不仅耗费了时间精力,还额外增加了经济开支。小慧虽然早就想向省第二监狱干警寻求帮助,但每次话到嘴边儿却又咽了下去:这是自己的家事,监狱干警应该不会管。转眼间,父母入狱一年有余,这事儿也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心病。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伊始,省第二监狱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践行执法为民的实际举措,广泛征集服刑人员亲属及社会各界群众对监狱工作的意见建议。在今年4月的监狱长接待日,小慧向当天接待群众的监狱长道出了心里话。问清缘由后,监狱随即安排干警,将小慧父亲的会见时间作出调整,让她跑一趟路,能见到两个亲人。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个监狱、戒毒所积极通过设置狱(所)务公开栏、公示栏,向新入监所的罪犯、戒毒人员及其家属发放狱所务公开手册和执法监督卡,并通过“河南司法行政在线”“河南监狱网”、手机和政务微博平台,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开展接待日活动220人次,累计接待罪犯、戒毒人员及其亲属和社会群众610人次,接受咨询280件次,帮助解决问题1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