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县棠阴镇推动“多网合一”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来源: 江西政法网 发布时间:2024-09-02 作者:佚名
“拉家常、打扫卫生、检查老化线路、看望困难群众……”在宜黄县棠阴镇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处处活跃着网格员忙碌的身影。如今,有事就找网格员已成为棠阴镇居民的共识,“多网合一”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着力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系着群众幸福指数。近年来,宜黄县棠阴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多网合一”基层治理工作新模式,形成“人在网中行、资源网中聚、事在网中办”的工作格局,有效提升基层网格事项处理能力和效率,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赋能乡村治理新动能。
“中心户调解员”与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化解矛盾纠纷(图/受访单位提供) 实行“多网合一” 基层治理更精细 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落脚点在网格,加大网格统筹协调力度是关键。 据悉,宜黄县棠阴镇划分了25个社会治理网格,实现“1+N”运行模式,配备25名专职网格员、150余名职能网格员,建立了“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打造一支“党群同心,合力解难”的网格管理队伍,严格落实网格划分不跨村原则,实现网格划分无缝隙、全覆盖。同时,建立“一挂二联三进”机制,邀请县领导挂点乡镇联系村,镇班子成员进网格指导工作,村两委班子、党员进网格开展工作。 棠阴镇党委工作人员接受新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镇在网格党小组的基础上,聘请一批优秀党员为“中心户调解员”,定期组织开展调解业务培训,不断增强党员调解的凝聚力以及矛盾纠纷化解的战斗力,承担法律知识的宣传员、党群关系联系员等职责,把政策宣传、关怀温暖、法律知识带下去,把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矛盾问题办法经验带上来。构建起“村委会-‘中心户调解员’-群众”三级网格组织架构,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各村两委干部、各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谢谢你!让我有地方可去。”日前,棠阴镇调解员罗棠茂收到当事人真挚的感谢。2023年春季,罗棠茂发现辖区一名80余岁的老人独自住在老宅中无人照顾。老人子女对赡养一事相互推诿,谁都不愿照顾老人。得知该事后,罗棠茂第一时间上门动员老人搬离老宅,并帮老人安排好安全的住所。随后,他召集老人子女,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并列举多个案例让老人子女知晓拒绝赡养老人的严重性。经过罗棠茂的多次调解,老人子女最终同意将老人安排到社会养老院生活,在此期间所产生的费用由子女承担。 在棠阴镇像罗棠茂一样奔走在矛盾纠纷化解一线的“中心户调解员”共有119名,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千家万户,依托镇综治中心,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室,形成村组两级联动、党员群众紧密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赋能基层 让治理更有力 “多亏农村‘多网合一’治理机制,挂点县领导得知问题后及时协调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帮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村冷库建设才能如此之快。”近日,棠阴镇小河弯弯田园综合体大型冷库建设现场,小河村党支部书记周俊平说。 之前小河村建设大型冷库项目因林地指标、用地性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不畅导致冷库选址迟迟未定,棠阴镇便通过农村“多网合一”机制,利用“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单处理表,上报挂点县领导寻求帮助。挂点该项目的县领导召集相关部门先后在现场召开项目调度会3次,协调解决多个问题,最后推动冷库建设项目顺利开工。 这是棠阴镇利用“多网合一”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 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棠阴镇以网格工程为牵引,加快推进“多网合一”,推动各类资源、力量下沉网格一线,落实责任,切实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化平台高效运转。新法治报全媒体记者走访时发现,该镇依托综治中心信息化平台,建立“诉求收集、分级处置、及时办结、反馈公示”工作流程,并整合“线上+线下”民意收集平台,专职网格员将通过日常排查、上户走访和村民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反映的社情民意和矛盾问题收集,通过“平安江西”App全部汇入综治中心信息化平台,并做好分类登记,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对纳入网格的社会治理事项进行过程化服务管理。 对于排查出来的问题,棠阴镇综治中心指挥调度,研判分流交办上报,严格根据“统一批转、归口办理、协作配合、限时处理、跟踪问责”的总体要求,按照“申请-受理-调查-处理-结案”的处置流程督促各部门处置解决并及时给予反馈,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屋场贴心会”活动协商解决。同时,建立积分制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打分,对网格员实行月考评、年汇总,考核结果与网格员薪酬挂钩。 据悉,该镇推进农村基层“多网合一”以来,共发现问题152个,已处理解决146个,其中协调县级层面解决56个。 为了进一步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移风易俗、爱心公益等基层治理工作,棠阴镇解放村创新开设“五美”积分超市,围绕“遵规守纪法治美、移风易俗民风美、孝老爱亲和谐美、卫生整洁环境美、热心公益奉献美”五个方面制定积分细则,村党支部结合网格划分情况分组对村民进行每月考评。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党员在村民积分细则基础上增设党员积分细则,党员群众按照积分情况可以在“五美”积分超市兑换相对应的生活必需品。党员群众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化解矛盾纠纷 治理更多元化 “河水倒灌,我这30余亩农田受损,可怎么办啊?”村民邱端贵、邱端友焦急地对棠阴镇河里村“中心户调解员”说。 前不久,棠阴镇河里村的“中心户调解员”在走访时接到村民邱端贵、邱端友的求助。由于近期降雨量增大,附近的鸟坪水电站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河水倒灌,邱端贵、邱端友的30多亩农田受淹,损失惨重。 现场勘察后,河里村调解员立即将情况反映给棠阴镇党委。棠阴镇党委先后多次组织调解员与矛盾双方开展调解,协商赔偿方案,目前邱端贵、邱端友的补偿款已发放。“我们的调解员办大家的事比自己的事还要上心,调解有两把刷子。”调解结束后,邱端贵、邱端友直竖大拇指。 2023年以来,该镇全面开展“以脚步丈量初心,以实事衡量使命”大摸排大走访活动,实行拉网式排查,全面收集各类苗头性、趋向性、行动性信息,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 每位“中心户调解员”在大排查大走访中,了解实际情况,强化问题导向。对能即刻处理的问题迅速解决并确保妥善落地;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矛盾问题,调解员不仅会向涉及纠纷的村民详细阐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会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络,寻求必要的协调支持和解决方案,努力交出群众满意的答卷。 据了解,该镇还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推动事情共商、民事共管,积极发动一批对本地情况熟悉、对村民较为了解、善于发现纠纷苗头、能够处理各类矛盾的乡贤,参与调解工作,从“‘中心户调解员’主导”变为“群众自发参与调解”,切实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化在初始。 该镇雷湾村矿企基础项目建设期间,各“中心户调解员”和部分乡贤下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意见,推动事情共商,问题顺利解决。“中心户调解员”用实际行动践行职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文/吴子懿 周嘉霖 全媒体记者徐明 |
原文链接:https://www.jxzfw.gov.cn/2024/0830/20240830595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