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暴骑团”机动车道上狂飙

来源: 江西政法网 发布时间:2024-08-13 作者:佚名

  进入夏季以来,在深夜南昌市的街头,出现了大量骑车健身的城市“暴骑团”,进而出现竞速追逐、侵占机动车道等现象,在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如何守法骑行”这一问题的关注。

  记者调查发现,没有连续、规范的非机动车道以及对速度的过分追求,让机动车道成为骑行者的首选。与此同时,专为骑行者准备的专用绿道,骑行者却陷入与行人争道的矛盾之中。为此,有专家建议,在加强骑行专用绿道管理的同时,在城市道路中设置特定的时间与路线供骑行者骑行,从时空层面减少“暴骑团”对城市交通整体安全和秩序的影响。

  

  夜间骑行

  机动车道频现“暴骑团”

  入夏以来,每至入夜时分,在南昌市红谷滩区某路段就成为了公路自行车骑行爱好者的“狂欢场”:双向6车道,机动车稀少,路灯通明,几十辆公路自行车“破风”前行,速度轻易就突破30km/h,堪称自行车版“速度与激情”,像这种在机动车道上快速骑行的团体,常常被大家称作“暴骑团”。

  “暴骑团”现在到底有多风靡?南昌一名骑友张先生告诉新法治报记者,他现在加入的骑行群就是一名骑行爱好者创建的,创建者买车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近400名骑友加入,他们通过微信群组织骑行,规划路线,安排时间,几乎每场活动都会吸引几十名骑友加入。

  7月31日晚,在南昌市红谷滩区某大学门口,记者看到有不少公路车骑行者聚集,准备组团出发。记者注意到,尽管该段道路设置有非机动车道,但骑友们都不约而同地骑上机动车道,就在骑行队伍旁,不时有机动车疾驰而过。

  在采访当晚,一些路段有交警执勤,劝导骑友进入非机动车道,但收效甚微,一旦过了执勤点,骑行队伍又自发地转向机动车道,一路加速而去。

  途中,一名停车休息的骑友告诉记者:“日常骑行时,多数骑友的速度在20km/h左右,一旦组团,速度很容易就能突破30km/h,甚至达到40km/h,毕竟大家都有胜负欲,要跟上队伍,尽早抵达终点。”

  在本次骑行活动结束后,一名骑友在微信群分享了自己的骑行数据,一个半小时的骑行时间内,均速为27.5km/h,极速最高为42.4km/h,接近不少路段的机动车限速值。

  骑行团缘何偏爱上机动车道

  在与骑友的交流中,记者发现,虽然骑行团的组织者都偏向选择车流量较小的时段、路段骑行,但占用机动车道骑行较为普遍。在一些骑行微信群的入群告知中,不少群主都只强调佩戴骑行头盔,配置车辆照明灯等规范,对于骑行速度以及是否能在机动车道内骑行等内容并无安全提醒。

  在南昌市专营某自行车品牌的熊先生坦言:“在机动车道上骑行,风险确实很大,很多时候也是被迫无奈。南昌市很多地方都没有配置连续的非机动车道,部分非机动车道灯光条件也不适合夜骑,再加上一些共享单车和机动车不规范停放,也让骑行者面临风险。”

  除了基础设施的限制,熊先生表示,现在民间自发组织的骑行队伍规模都不小,非机动车道难以容纳团队骑行的需求,最后大家也成为不约而同选择骑上机动车道,“都知道不能上机动车道,但大家都在健康骑行的光环下,揣着法不责众的心理。”

  在采访过程中,熊先生还指出不少骑行新手为了提高骑行配速,从而在一些人流较少、无人管理的路口闯红灯,“专为减少风阻与摩擦力设计的细胎,一旦速度过快,容易出现刹不住车的情况,极易引发事故,其实健身骑行在于享受过程,而非盲目追求速度或配速”。

  南昌市民王女士就开车经历过一场因骑行闯红灯导致的交通事故,当时由于骑行者速度过快,她根本来不及避让,“最后交警判定骑行者全责。”

  专属骑行空间亟待规范

  实际上,当健身骑友在城市道路寻求骑行空间时,专为骑行者准备的城市绿道正陷入骑行者与行人争道的矛盾之中。

  城市绿道主要指城市中可以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良好、以休闲功能为主的绿色开敞空间。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南昌已打造的绿道总长度为935公里。然而,许多骑友认为许多绿道其实并不规范。

  “公园绿道白天可以骑,晚上骑行较为危险。”7月30日19时许,在红谷滩区的赣江市民公园绿道(秋水广场段),几名骑友告诉记者:“绿道虽然划分了行人道和自行车道,但骑行道经常会被行人占据,有些路段骑车真不如推车快。”

  记者在现场也注意到,公园绿道确实划分了一条专用骑行道。绿道往往被散步的行人占据,骑行道上只有零星的骑友缓慢骑行。有常来江边散步的市民向记者表示,绿道是规划用于休闲娱乐,本就不应速度过快的骑行,否则容易发生事故。

  南昌城市绿道面临的问题并非孤例。如何减少因骑行与散步两种活动而产生的冲突,成为不少城市管理部门的难题。记者梳理发现,在全国其他城市都有探索出台针对绿道的管理规范的尝试。今年3月底,成都因行人随意穿行骑行道、多人并排骑行等不安全行为,发布《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绿道骑行管理办法(暂行)》,对“绿道限速”“人车分流”予以了明确规定。

  “为保障绿道骑行安全,限速和分流是十分必要的。”华东交通大学交通学院教师袁亚龙博士认为,可以尝试运用智慧化设施加强宣传引导,实现对骑行速度的监测,“毕竟城市道路的监管力量都存在不足,要保证绿道管理规范的严格执行,目前还很难做到”。

  专家建议疏堵结合

  “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骑行,是比较常见的交通违法现象,不单是暴骑团,更多见于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袁亚龙分析认为,该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城市非机动车道规划建设尚未连接成网、局部地区非机动车道衔接性不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骑行者交通安全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作祟等主观因素导致的。

  对此,袁亚龙表示,城市交通规划部门有必要在原有非机动车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非机动车道的畅通性与衔接性,“通过合理规划专用的骑行道路、非机动车专用信号、标志标线以及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对解决非机动车出行供需矛盾,促进旅游消费、减少交通事故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考虑到城市规划的复杂性和资源有限性,袁亚龙建议,规划的骑行道路可以分时段按照不同的速度进行管理运行,白天可供电动自行车、普通自行车低速行驶,夜间可为骑行团提供高速行驶。另外,加强对骑行道路上机动车违法停车的监管,通过设置电子违法停车抓拍、有奖举报等方式,以避免骑行车道成为“停车场”。

  “面对‘暴骑团’,宜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给骑行者创造更多的场地空间。”袁亚龙谈到,通过设置特定的时间与路线供骑行者骑行,可以从时空层面减少“暴骑团”对城市交通整体安全和秩序的影响;同时,交管部门要加强对违规骑行群体的监管,减少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影响,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产生。

  ◎文/图 连永成 全媒体记者吴强


原文链接:https://www.jxzfw.gov.cn/2024/0809/20240809591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