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探索“四四三”模式 推动矛盾化解促和谐
来源: 四川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4-07-23 作者:佚名
近年来,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全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促进社会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以“月月解难题”活动、“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梳理和逐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常态化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动态清零,为新皂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创好“四个良风”,实现矛盾纠纷“多头预防”
一是“创”新乡风“小阵地”。在全镇打造四个乡风文化广场,设置文化、法治宣传牌、案例宣传栏等,于润物细无声中涵养群众道德法治素养;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邀请党员讲述“好事”、评选“好事”,并在全镇展播“好事”,通过阵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群众法治道德素养。
二是“念”好家风“幸福经”。持续开展选评“敬老敬亲”“好夫妻”“最美家庭”榜样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好家风、好家训。近年来,全镇评选出“优秀家风家训典型好故事向家大院1家、“好夫妻”30余对、“巧媳妇”150余人、“最美家庭”20余户等。
三是“做”实民风“大文章”。采取村民商讨、村民制定的方式编订“大白话”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动态管理机制,营造以“红榜”“善事义举”榜提名为荣、以“黑榜”提名为耻的舆论氛围,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积极性,引导新皂镇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四是“打”好社风“正气拳”。每月由镇综治中心牵头与各站、所、相关部门、村(社区)对辖区治安风险共同研判、共商方案,调配巡逻队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定点定时站岗,创造让群众安心、放心、暖心的平安社会;普法教育宣传进村入户、上街入店、进校进企,广泛宣传非诉方式的优势,进而打造和谐有序的社会风气。
强化“四个渠道”,实现矛盾纠纷“多点预警”
一是“红袖标”全面走访,预警大矛盾、化解小纠纷。组建463名以网络员、村干部、村(社区)志愿者为主体的红袖标队伍,将矛盾排查深入小街背巷、农村院落、校企周边、桥下河边等重点场所领域,对苗头性、隐患性的矛盾纠纷,分类分级处置。
二是“雪亮工程+网格系统”,监控全覆盖、信息时更新。利用“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布局监控网络,实现全覆盖监控系统,通过网格e通App平台上报模式,推动显性矛盾纠纷“线上”快速汇聚。今年来,通过平台预警汇聚显性矛盾纠纷603条。
三是“代表出摊+干部会诊”,用心倾听民心。常态化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监委在村(社区)人口密集地设点出摊接访工作,广泛开展“百名干部大走访”活动,倾听群众诉求,及时给反馈、分类建台账,实现由“群众上访”变“干部走访”。
四是一月一研判预警,分行业领域“一键”派单。镇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网格管理中心一体化运行,每月对矛盾纠纷进行研判、处置,对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提出预警建议,把亟需化解的“一键派单”到相关部门,实现矛盾化解责任落实快、部门召集齐。
狠抓“三个前移”,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一是队伍前移。依托“辅警+法律顾问+综治网格员”治理格局,实现治安防控和矛盾纠纷化解协同推进;推进法治力量下沉基层、企业,实现矛盾纠纷“上门问询、有案包办、一条龙服务”。2023年以来,新皂调委会预防处置矛盾纠纷30件,累计调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40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过100%。
二是精力前移。镇党委政府创新建立“月月解难题”工作机制,将各村上交的侵害群众利益、遗留多年未解决、有政策法规未解决的问题纳入解决范围,压实包片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责任,层层抓化解。同时,镇纪委、监察室制定跟踪问效机制,每月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目前,各村每年上交矛盾减少超过50%。
三是措施前移。新皂镇与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签订《跨界联合治理协议》,成立边界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并视情邀请两地的乡贤、热心人士,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等力量参与,扎实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2023年以来,调解两地纠纷24起,两地公安开展联合整治专项行动,各类案件由原26件/年降至3件/年。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马超
原文链接: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dfdt/20240723/28939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