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2024年度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 安徽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4-05-16 作者:佚名

  发布会时间:2024年4月25日下午2:30

  

  发布会地点:省司法厅技术综合楼二楼视频会议室

  发布主题:2024年度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情况介绍

  发布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办成员、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张国安

  主持人:省司法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宋书岭

  议程:1.主持人宋书岭介绍发布会情况。

  2.发布人张国安作内容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图文实录

  

  【宋书岭】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法治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百姓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践行省委“民声呼应”工作机制,更好回应群众和企业对法治建设的新需求新期待,省委依法治省办决定,今年继续开展“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今天下午,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依法治省办成员,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安到会,向大家介绍2024年度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有关情况,并与各位记者朋友互动交流,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首先,请张国安同志介绍相关情况。

  【张国安】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民之所望,法之所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2019年开始,省委依法治省办连续5年开展“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特别是为贯彻落实我省“新春第一会”精神,落实省委“民声呼应”工作机制,健全“企呼政应、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更好回应群众和企业对法治建设的新需求新期待,我们今年组织开展了安徽省2023年度群众和企业最满意、2024年度群众和企业最期待的十大“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评选活动,通过推荐申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集体研究等环节,分别评选出群众和企业最满意、最期待的十大项目,受到了中央依法治国办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普遍欢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下面,我就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有关内容发布如下:

  

  一、关于今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总体考虑

  法治为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年的项目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更加注重统抓协调。严格贯彻中央及省委关于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坚持省、市两级同步开展,县级原则上以贯彻实施省市项目为主,不再单独开展。16个省辖市具体牵头本地项目在市域的实施,32家省直单位根据分工分别牵头省级项目的组织实施,省委依法治省办负责统抓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重点定期调度、督导有关单位抓好2024年度群众和企业最期待的十大“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推进。二是更加注重回应关切。坚持“需求由群众和企业提出,项目由群众和企业选择”,我们在项目谋划过程中,更加注重听取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2024年度群众和企业最期待的十大“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网络投票的5天时间里,浏览点击量累计突破450万次,投票数累计超170万,受到广泛关注。三是更加注重服务大局。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通过实施一批法治为民实事,把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等工作做到位,持续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努力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二、关于今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具体安排

  总体来看,今年省、市两级共立项实施20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省直机关层面40个、市级层面160个,涉及立法领域20个、执法领域92个、司法领域30个、守法普法领域57个、涉外法治领域1个。今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涉及住房、医疗、生态环保、交通运输、城市管理、营商环境等众多领域,更加聚焦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堵点、痛点问题。下面重点就群众和企业最期待的十大“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一介绍。

  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法治热点。针对我省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积极推进《安徽省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为消除物业安全隐患、维护广大业主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用法治守护房屋“养老金”。二是注重提升群众和企业的法治感受。省司法厅将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有效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省财政厅、省数据资源局、省司法厅将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让各项政策资金精准惠企;省公安厅将依法规范涉企犯罪接报案,推动涉企犯罪案件“一站式”受理;省卫生健康委将依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省生态环境厅将依法整治“家门口”环境问题,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三是聚焦维护群众法治权益。省高院将牵头实施“府院联动”加强商品房预售监管项目,结合建筑房地产审判、保交楼专项工作,协同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推动我省建筑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省检察院将组织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整治,高质效办理好涉医保欺诈类案件,维护医保资金安全。四是积极回应企业法治需求。省委政法委、省委依法治省办、合肥市将高效推进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建设,推进法商融合,带动全省法律服务业发展,为更多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省法宣办将开展全省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和普法宣传,通过问需于企、答疑助企、送法入企,帮助企业提升依法治企的信心与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三、关于今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组织实施

  开展“法治为民办实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民声呼应”工作机制的具体抓手。省委依法治省办将把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统抓落实职能,坚持“统一推进、统分结合、分步实施、定期调度”的原则,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地域行业实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按照“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的思路,抓好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组织实施。同时,指导各地各单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找准工作抓手,丰富活动内容,把实事做深做实。我们将持续跟踪项目进展、评估项目成效,年底还将评选出一批群众和企业最满意的项目。

  在此,我们也诚挚地向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发出邀请,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我省“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广泛宣传报道工作中的举措成效、经验做法、典型案例。欢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多提宝贵意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为民办实事”的浓厚氛围。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再次衷心感谢在座各位对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的关注与支持,谢谢大家!

  

  【宋书岭】谢谢张国安同志的介绍。下面,是回答问题环节,请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在提问时通报所在的新闻单位。

  【法治日报记者范天娇】我是法治日报记者。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今年是我省第六年开展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请问2023年的项目实施效果如何?谢谢!

  

  【张国安】感谢您的提问。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是我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安徽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抓手。2023年,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难点,省市县三级共组织实施了116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省级层面主要组织实施了10个“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营商环境大优化。省委依法治省办持续实施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3.0版,摸排新增存量问题631件,推动解决557件、兑现资金18.3亿元,当期兑现惠企政策9804项、资金99.7亿元;省公安厅开展涉企经济犯罪挂案专项清理,组织开展“安商护企创一流营商环境”活动,全年排查动态清零513起涉企“挂案”;省法宣办组织开展“惠企暖企 普法先行”主题普法活动,走进5278家企业,开展专题活动2300余场次。二是服务保障大提升。省生态环境厅打造环评审批“快车道”助力项目加速落地,全省环评审批承诺办结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40%;省交通运输厅探索开展大件运输申请人信用分类监管,构建“1+8”信用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并动态调整大件运输企业信用档案,年办件量达25.7万余件、群众满意度100%;省检察院开展“检察蓝”专项行动助力农民工讨薪问题长效化治理,全省检察机关办理涉追索劳动报酬民事监督案件4277件。三是特殊保护大联盟。省委政法委等5家单位坚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多个环节入手,构建全方位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体系。制定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办法,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省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195个,近48万名学生参加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四是社会治理大转变。省自然资源厅开展集体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项目1641个,涉及33.33万户,房屋53.39万套,面积5169万平方米;省高院开展诉源治理提升年活动,全省审判机关诉前调解案件85.47万件,超过一审民事、行政立案总数的9.6%,同比增长10.47%;省司法厅在合肥、淮南等5市试点全面构建“一站式”安徽特色解纷体系,全省共调处矛盾纠纷15.13万件,调解成功率97%,获得人民群众广泛好评。

  【安徽日报记者李晓群】我是安徽日报记者。近年来,很多人都遇到过各种奇怪的证明问题,比如证明“我爸是我爸”,诸如此类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广受诟病。我们关注到,您刚才介绍的群众和企业最期待的“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其中一项就是将持续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请问具体措施有哪些?谢谢!

  

  【张国安】感谢您的提问。“无证明城市”是指群众和企业去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单位、服务机构办事,无需提交需要自己跑腿去开具的身份证明、资产证明等证明材料。“无证明”不等于“零证明”或不需要证明,而是通过直接取消、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等方式实现证明免提交。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减证便民”,2021年以来,省司法厅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牵头推动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截至2023年底,通过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为群众和市场主体减免提交证明材料562.28万件次。为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2023年我省全面总结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有益做法,学习借鉴浙江金华等地先进经验,结合安徽实际,在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四市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将在全省全面推行“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届时,企业群众可查询了解证明事项免提交清单,按照规范化的办事流程,通过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和“帮办代办”“自助办”等方式,办理“无证明”事项。谢谢!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许敏】我是安徽新闻联播记者。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部署。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升级版”,请问将在哪些方面实现升级?谢谢!

  

  【张国安】感谢您的提问。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是推动诚信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撬动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支点”,对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改变传统思维,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省财政厅会同省数据资源局、省司法厅等部门,创新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99.7亿元、惠及企业2.3万户。今年,将在以往基础上实现“三个升级”:一是兑现范围更广。建立健全惠企政策前置协同审查机制,推动各地将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情况纳入政策文件合法合规性审查范围。符合“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要求的文件,原则上一个月内逐条制定实施细则,“颗粒化”拆解政策服务,依托“皖企通”统一发布。二是平台功能更全。拓展提升统一政策管理、通用政策审批、统一资金兑付等功能,支撑更多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升级财政涉企系统和“皖企通”对接接口,增加“皖企通”政策文件库接入接口、政策服务库接入接口、项目审定信息回传“皖企通”接口和财政审核信息回传“皖企通”接口。三是系统应用更顺。加强“免申即享”平台应用培训,邀请部分企业代表参加,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按照“一部门一组”“一市一组”,点对点做好平台应用指导服务保障,修订完善《安徽省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系统操作手册》,录制操作视频演示,确保使用更便捷高效。谢谢!

  

  【宋书岭】谢谢张国安同志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问答环节就到这里。刚才,张国安同志对今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有关情况进行了发布和解读,同时详细回答了记者朋友们的提问。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继续讲述好安徽法治故事、传播好安徽法治声音、展示好安徽法治形象,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安徽建设的新气象、新变化。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的相关情况,可以直接与省司法厅宣传教育处沟通对接,我们将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s://sft.ah.gov.cn/zhzx/sfyw/571729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