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凝聚法治共识 建设法治共和——共和县“八五”普法中期工作亮点展示

来源: 青海司法行政网 发布时间:2023-11-11 作者:佚名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共和县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以建设法治共和为目标,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重点,紧扣中心工作抓普法,突出重点对象抓学法,着眼依法治理抓用法,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大普法格局,在全县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取得“稳、实、细、深、亮、广”六个方面新成效,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普法格局构建“稳”

  县委、县政府把“八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全县年度重点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定期专题研究部署,稳步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高质量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共和县“八五”普法规划,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全县各级国家机关的普法责任,规范普法责任清单,切实做好普法责任制落实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

  普法宣传内容“实”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推进宪法、民法典以及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党内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共开展线上线下法治宣传活动1288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约10.5万余份,受教育人员约10万余人次。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作用,进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524余场,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719人余次。

  全民法治教育“细”

  加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年度述法工作。全面落实县政府常务会议常态化学法机制,将法治教育列入党校(行政学院)重点班次和干部教育培训重点专题,在县法治建设培训班中增设领导干部法治培训专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推进教师法治教育培训,对全县各中小学校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开展了法治培训,共和县人民检察院打造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基地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被评为青海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加强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法治宣传教育。按照县委提出的“铸牢团结和谐这个基本点”目标要求,不断加大“法律进寺院”工作力度,通过持续开展寺院法治宣传月活动、开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系列活动,并结合“活佛、阿訇讲宪法”等宣传活动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寺”创建等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不断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加强农牧民法治宣传教育,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思路,以宣讲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脱贫攻坚战,充分运用组织“双语”法治讲师团“送法下乡”“巡回宣讲”等宣传形式和创建载体,深入各乡镇村(社),集中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培养“法律明白人”及“学法用法示范户”349名,举办多期法治培训活动。

  依法治理推进“深”

  通过将法治宣传融入人民调解、涉法涉诉、法律服务、法治文化打造等环节,实现法治宣传和实践有机结合,普法和基层治理共同推进。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目前,全县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个,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2个。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依托司法所建立了11处公共法律服务站,依托村(社区)设立了117个公共法律服务室,覆盖率均达到100%。在全县形成了现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有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有公共法律服务室三级配套联动、上下贯通、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体、热线三大平台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扎实推进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全力打造“组团式法律顾问全覆盖”新模式,推动党政机关法律顾问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投入100万资金,面向全省律师事务所公开招聘4支法律顾问团,参与全县党政机关重要事务的事前论证、事中跟进、事后评估,确保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决定的科学性、合法性,有效防范党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法律风险。各部门、各乡镇在作出重大决策时,注重听取法律顾问意见,推动法律顾问对重大行政行为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实现党政机关各项工作法治化。全面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全县99个行政村、18个社区以及四个重点大型寺院配备法律顾问,实现了我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共和模式”。按照预防为主、调解优先的原则,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在县人民法院诉调对接调解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进“一站式”综合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人民调解“共和模式”已升华为靓丽的“海南品牌”。

  法治文化建设“亮”

  为深入推动全县“八五”普法规划实施,营造更加深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法治公园、法治长廊、文化墙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恰卜恰儿童公园的基础上率先建成全州第一座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评查”“谁主管、谁普法、谁负责”双普法工作机制,在恰卜恰镇宗日路建立“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驿站,为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教育、传播法治文化、拓展普法宣传的形式和载体,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由县司法局组建的法治文艺演出队。通过利用美团打造“快递式”“外卖式”普法新模式,既方便群众灵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知识,也拓宽了法治宣传阵地。目前,已建设完成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法治名言、典型案例等内容的法治文化公园1处,普法驿站1个,法治宣传栏135个,法治文化长廊32处,公共法律服务亭2处,法治图书角128家,实现法治文化实体阵地全覆盖,把法治宣传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宣传阵地也各具特色、内容丰富,运用法治典故、格言、警句、漫画、图片、故事等多种形式宣传法治,对法律解读深入浅出,真正实现群众普法教育零距离,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道靓丽的法治文化风景线。

  普法维度拓展“广”

  践行司法为民理念,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全过程,推广“互联网+法治宣传”新模式。依托“共和司法”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实时推送普法微视频、法律知识图解等最新普法资讯,从多视角、多领域、深入宣传与基层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时间节点,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传播践行法治正能量,打造普法宣传新高地。线上线下组织全县国家工作人员在中国庭审网观看庭审现场,开展“旁听庭审活动”3场次。通过线上方式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家长开展“家长法治课堂”系列公益课堂,利用“情景剧+以案释法”的形式在共和县新媒体平台打造“美好生活 法治相伴”普法栏目及共和县司法局微信公众号开设法治大讲堂,有效推动互联网普法宣传。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311/t20231109_1113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