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司法局:“543”工作法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3-08-20 作者:佚名
织金县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抓短板、强弱项,突破工作瓶颈,探索形成“543”工作法,不断推动全县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
“五个突出”强化重点人群管控。
突出机制建设。成立了县级社区矫正委员会1个,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委员会33个,实现县、乡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全覆盖;及时调整县、乡两级刑释安置帮教领导小组,保障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突出法治宣传。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针对重点人群的个性化法律需求,推动普法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开展精准普法,帮助特殊重点人群回归社会。今年以来,共开展特殊重点人群法治宣传教育450余场次,受众达8000人次。
突出线索摸排。依托“数字法治 智慧司法”系统,在社区矫正对象中开展“十涉两病一倾向”摸排500余次,对排查出的16名人员进行台账管理。定期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风险研判会,做到时时研究、提前预判、规避风险。截至目前,累计召开社区矫正风险研判会7次。
突出创新管理。借助智慧矫正系统管理、微信实时位置共享、钉钉签到以及与公安机关大数据比对核查等多种智能化方式,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活动情况,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有效监督管控。今年来,对违反社区矫正相关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给予警告4人次、给予训诫17人次、提请收监执行7人、提请撤销缓刑5人。
突出就业培训。建立稳岗就业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的工作模式,开展特殊重点人群就业培训;与毕节市永大职业学校达成协议,将该校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矫人员就业培训基地,长期合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矫人员就业培训和推荐就业职位提供最大的便利。截至目前,已培训“两类人员”50人,解决“两类人员”就业困难100人。
“四个实现”确保工作提质增效。
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0”脱管漏管。压紧压实管理责任,切实抓好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全县在册社区矫正对象“0”脱管漏管。
实现了刑释人员100%无缝对接、100%安置帮教。构建和完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帮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走访、安置、帮教工作,必接率达100%,安置帮教率达100%。
实现了亲情视频会见“心连心”。大力推进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建设,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解决了罪犯和亲属“会见难题”,减轻了探视成本,彰显了司法为民服务情怀。近年来,远程视频会见中心共接待群众近1172余人次,完成视频会见1000余场次。
实现了案卷评查无三类案件。积极组织开展案卷评查,对评查发现的问题做到立行立改、整改销号,有效提高了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今年,接受省级抽样评查24件社区矫正案件和省司法厅重点评查2件社区矫正案件均未被评为“三类”案件。
“三个关口”守好秉公执法底线。
严把“入口关”。进行严格的审前评估调查工作,准确评估拟实行社区矫正被告人(罪犯)的社会危险性和再犯罪可能性,真正严把社区矫正的“入口关”。
严把“衔接关”。建立衔接协调机制,定期核实社区矫正信息,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无一漏管。
三严“监督关”。通过开展集中走访和不定期的抽查走访,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生活、思想上的困难,将平时的“思想汇报”变为双向的思想交流。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xwzx_97/sxdt/202308/t20230818_8184210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