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三年化解矛盾纠纷17079宗!广州黄埔区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来源: 广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3-07-30 作者:佚名

  近日,笔者从广州市黄埔区了解到:该区目前共成立人民调解组织264个,建立17个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160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近三年来,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79宗,调解成功16748宗,调解率达98.06%,切实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全区1483名人民调解员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辖区人民群众定分止争,排忧解难?笔者走进黄埔区综治中心,了解两位人民调解员坚持为民初心,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经验与成果。

  用心用情

  她是巧解矛盾的“知心大姐”

  在黄埔区鱼珠街道,“有事找英姐”已经成为社区居民遇到矛盾纠纷时的口头禅。

  大家口中的“英姐”,是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已经三十多年的陈英,一位名副其实的“调解老手”,面对矛盾纠纷调解,她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街坊们都说:“没有英姐调不了的事。”

  陈英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主动性优势,抓小、抓早、抓苗头,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辖内某工厂换址搬迁时,因为负责人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没有合法合规处理工人的去留问题,导致320余名工人被迫面临失业。陈英立即联系工厂相关负责人与工人代表进行现场调解。经过调解,一方面,为不愿随迁的工人争取到了合理的补偿费用,另一方面,也为工厂留住了部分愿意随迁的有经验的员工,维持新厂的运营。通过调解,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达到了双方共赢局面。

  “只要能坐下来聊,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作为基层人民调解员,陈英对与群众沟通颇有心得。

  “调解工作不能只是‘动动嘴皮’,而是要真正解开矛盾的症结。”陈英认为,“心病”得用“心药”医,基层调解就像中医问诊,需要望、闻、问、切,根据“病情”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

  在征地拆迁工作中,陈英耐心倾听未搬迁村民的诉求,认真分析每一户的实际情况;她也曾四处奔走,为140余户住户协调解决多年未办理成功的房产证;她曾于凌晨救下因与丈夫感情不和意欲轻生的小王(化名),化解夫妻间误会,现今小王家庭和睦……这些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看见陈英在一线调解的身影。

  但陈英也坦言,即便已经有三十多年的经验,自己也一刻都不敢松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案件都有特殊之处,不能一概而论。认真分析,果断处理,这是我们人民调解员应该做的功课。”

  p1-三年化解矛盾纠纷17079宗!广州黄埔区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png

  马万峰在接待来访群众。受访者供图

  积极探索

  他是调解一线的“老将先锋”

  2010年从部队退伍后,马万峰开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

  “以各类劳动纠纷为例,如何做到既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保护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案件调处的关键。”马万峰利用“1+3+N”的联调模式,联合公安、综治、劳监等部门共同寻求调解“平衡点”,发挥多部门协同、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优势。

  马万峰经手调解的案件中,有急难险重的调解任务,也有家长里短的夫妻琐事。对他而言,调解案件没有大小之分,都需格外重视。“有些矛盾纠纷其实是很小的事情,也许双方只是需一个‘台阶’下,但这些小事恰恰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为人民服务始终是马万峰坚持的工作信念,也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随着调解工作不断深入,马万峰慢慢认识到,仅依托工作室进行调解远远不够。为此,他多次走访各个律所,引进优秀的法律服务产品,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服务合同纠纷、知识产权、婚姻家庭等各类案件的调解工作,提升人民调解的专业性、公信力。13年来,由他调解的案件已有2000余起,“老马工作室”也逐渐成长为“马万峰调解工作室”,成为了黄埔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六大品牌调解室之一。

  “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打造群众的‘随身调解员’,让群众能第一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广泛深入普法,让更多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谈起未来,马万峰信心满满。

  黄埔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持和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继续发挥人民调解的生力军作用,依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调解和司法调解四个有力抓手,打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快车道”,多谋富民之策,多行利民之事,多为安民之举,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原文链接:http://sft.gd.gov.cn/sfw/xwdt/sfxz/content/post_42258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