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遵义市:“三强三重”全力推动司法行政“双提升”

来源: 贵州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3-07-09 作者:佚名

  今年以来,遵义市司法行政系统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立足群众路线,不断加强法治宣传、优化法律服务、推动依法治理、强化社会治安重点管理,狠抓“三强三重”着力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对司法行政机关的满意度。

  强服务,重民生,多措并举促发展

  法律服务普惠均等

  全市保持1个市级、15个县(市、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56个工作站、2091个工作室实体化高效运行,同步利用法网在线值班系统线上处理群众反映问题。

  

  受援群众送锦旗

  今年以来,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5038件,咨询接待6992人次,对特殊困难群众上门办理9件,办理调解20244件,普惠、均等、高效的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贵州省法律援助条例》学习宣传活动,解答法律咨询24318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8.0348万份,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氛围。

  公证服务利企便民

  推行公证“最多跑一次”减证便民行动。为老弱病残孕、在监收押人员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并为生活困难群众减免公证费。对有特殊时间要求的企业、群众,根据办证需求提供延时和预约服务。今年以来,全市15家公证机构办证8870件,其中民事6696件,经济1173件,涉外918件,涉港澳台83件,收费571.29万元。

  仲裁服务赋能发展

  深耕银行、房地产、物业、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经济领域,拓展仲裁受案类型到46类。主动为商事纠纷较为突出、经营困难的国有平台公司等提供法治体检,帮助分析研判企业化债工作中的法律风险,提出法律意见;与遵义市房地产业协会、建筑装饰协会、青年企业家商协会、遵义市红花岗区女企业家商会召开座谈会,努力为营造亲商重商的良好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仲裁服务。

  

  全市女企业家座谈会

  为14家受疫情影响严重,资金困难的企业和个体户提供缓交仲裁费的人性化服务,畅通维权途径。充分发挥遵义仲裁委驻人民法院工作室作用,主动化解涉农民工工资、物业服务、买卖合同、民间借贷等民生领域的商事纠纷。

  强宣传,重调解,依法治理促和谐

  普法宣传精准滴灌

  制发《遵义市国家机关2023年“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清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地方性法规作为重点宣传内容,明确共性和个性宣普法内容,抓牢各普法责任单位,坚持普法工作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系统内普法和社会普法并重,变司法行政机关普法独角戏为各地各部门齐参与、全社会“大合唱”的新局面。组织开展旁听庭审活动,采用以案释法形式提升机关干部依法行政、主动治理的意识和水平。协同各部门、遵义市普法志愿者团队举行形式多样的民法典集中宣传月活动。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夯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社会基础”为主题,组织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全市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活动50余场次。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实现“动态的普法活动与静态的新闻宣传”良性互动。与市电台合作开设《遵义司法在线律师说法》栏目,利用遵义普法之窗微信公众号、遵义市司法局官方网站、紫瑜普法抖音号、各普法成员单位“两微一端”宣传阵地,发布法治宣传内容300余期,让普法宣传更加触动人心。

  

  青少年法治大讲堂

  护航青少年健康发展,制发《遵义市“法治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围绕法律知识学习、法治实践活动和“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三个主题,深入开展“法律进校园”、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专门学校的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副校长现场教学、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法治宣传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法治副校长聘任情况督导检查五项重点行动,推动形成普法责任制单位、学校、社会同向发力,师生、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的良好局面。

  

  湄潭县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巩固和拓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成效,深入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强化对“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村居“两委”成员的培训指导,提升乡村依法治理能力。运用好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宣传栏、法治栈道、法治实践工作站等阵地,大力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基层治理卓有成效

  严格按照省司法厅《贵州省新时代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要求,全力夯实保障民生、化解矛盾、防范风险、践行法治、服务发展的司法行政基层基础,目前已完成30个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持续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发挥村(居)、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所基层一线作用,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真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开展人民调解调查研究,挖掘推广先进经验,发挥优质品牌示范带动效应,习水县创建的“调解一条街”,深化诉源治理一中心建设、一站式服务、一体化推进,全面优化三位一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已成为全市基层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余庆县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三不出、一不上交”的治理方针,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突出人民调解主体功能、优化诉调对接高效服务、落实基层调解组织实体运行多元保障、激发法制兜底功能作用,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其打造的余庆县“胡坤”个人调解工作室,是群众矛盾自治化解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9929次,调解矛盾纠纷案件28024件,调解成功27061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6%。

  强管理,重帮教,狠抓治安保稳定

  社区矫正扎实平稳

  

  

  社区矫正心理健康辅导

  强化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市本级和15个县(市、区)均已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并实体化运行;组织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93次,参训人员1108人次,业务测试6 次。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全市社区矫正机构、司法所开展督导检查,第一季度,实地检查赤水市、湄潭县、绥阳县社区矫正工作;常态化开展案件评查工作,对2021、2022年度社区矫正减假暂案件进行全面评查;继续优化远程视频会见系统,今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预远程视频约会见3468次,成功会见2145次,有效解决了家属因身体不便、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导致的会见困难问题。实施分类教育和个别化矫正,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再次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全市社区矫正机构共开展社区矫正对象集体教育1147次、个别教育8048人次、心理辅导573人次、组织公益活动7020人次,落实低保46人、职业技能培训28人次、落实社会保险38人、落实社会救助21人、指导就业或就学82人次、其他帮扶126人次。

  安置帮教统筹有力

  大力实施刑释人员“回归工程”,及时掌握刑释人员就业、生活动向,积极协调落实社会救助扶持政策和日常监管措施,对各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机构发出的刑满释放人员信息核查通知内容,通过结合法律文书、上门走访、电话询问、村居调查等方式开展全面排查,对涉黑涉恶罪名情况进行排查统计。全力推进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确保“三无”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1个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16个政府认证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强化风险隐患排查,与公安机关比对数据,摸清安置帮教人员底数,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当前安置帮教风险隐患。目前,全市15个县(市、区)均已召开了安置帮教风险隐患研判专题会议。聚焦重要时间节点,统筹部署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安全稳定工作,持续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安置帮教重点对象帮扶教育,确保安置帮教对象的思想、生活、工作稳定。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xwzx_97/sxdt/202306/t20230630_805958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