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房法庭”送司法服务到草原
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3-06-03 作者:佚名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喀拉峻旅游区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美学价值最高的区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观光。
被当地农牧民盛赞的“加克斯”(哈萨克语音译,意为好、非常好)旅游“毡房法庭”就坐落在景区内,将“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的司法服务送到广袤的大草原。
“真没想到在景区里还有个‘毡房法庭’,法官还为我们开展普法宣传,非常实用!”5月16日,来自江苏省的游客李女士在“毡房法庭”前拍照留念,并由衷称赞。
5月16日,喀拉峻旅游毡房巡回法庭法官玛那甫现场化解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通讯员 张婷摄
喀拉峻草原面积2800余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400余人,地广人稀,距离县城约60余公里,有30余公里为山路,是四个乡镇交界处。随着旅游业逐年升温,涉旅、涉牧业纠纷也日益凸显。
近两年来,特克斯县人民法院不断探索“毡房法庭+旅游”草原司法服务新模式,将“流动法庭”和“宣传平台”搬到旅游景区,充分运用智慧法院成果,建立旅游“毡房科技法庭”,设有审判法庭、玛那甫调解室、综合调解室,具备网上立案、网上缴费、音视频调解等线上诉讼功能。法官深入景区、草场、农牧民家中,为游客、商户及农牧民提供现场调解、现场立案、就地开庭、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线上+线下”多元化、立体化、一站式诉讼服务,推动“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做到旅游到哪里,司法服务跟进到哪里,法官在哪里,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哪里。
“只打了一个电话,法官就来到我家,帮我把难题解决了,真好啊!”5月16日,当事人努某高兴地说。
5月16日,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当事双方握手言和。通讯员 张婷摄
2020年11月,努某将200亩草场转包给阿某,约定承包费1.4万元。2022年11月承包期满后,阿某迟迟未支付剩余的8400元承包费,双方因此闹翻了。
5月16日,努某拨通了“毡房法庭”诉讼服务热线,法官玛那甫·米卡尔丁当即赶赴努某家中,运用“情理法”式调解,耐心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不到一个小时就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努某同意阿某在今年9到12月分三期给付剩余款项。
“毡房法庭是传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的重要载体,不但为游客提供便利,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司法服务。”特克斯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卫军表示,该院选派熟悉当地情况、有30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官玛那甫驻点服务,公布“毡房法庭”24小时诉讼服务热线,摆放便民服务卡,发放旅游风险提示,做到纠纷快速受理、快速调解、快速送达、快速裁判,让游客和当地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速度与温度。今年以来,诉前化解纠纷63件,调解率86%。
为持续推进旅游业健康、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伊犁州直两级法院在国家4A级、5A级景区设立旅游巡回法庭14个(旅游科技法庭9个),建立完善那拉提旅游巡回法庭“3+3”旅游服务机制、六星街景区法官工作站“三四五”机制等“旅游+”司法服务新模式,对接基层治理单位127家,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定分止争、促进和谐,让司法服务与民心同频共振。
5月16日,喀拉峻旅游毡房巡回法庭普法宣传小分队向景区商户普法,规范市场经营秩序。通讯员 张婷 摄
去年以来,伊犁州直两级法院旅游巡回法庭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1件,开展“送法进景区”“送法进村队”等活动238场次,发放普法宣传册11000余份,解答游客及村民各类法律咨询2500余人(次)。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伊犁州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洪流表示,将紧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重点,结合伊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创优司法品质,深化多元解纷工作机制,着力打通盲点堵点痛点,推出“冒热气”、“接地气”、全天候、全方位的暖心司法服务,让群众感受伊犁绝美风景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司法之美,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司法力量。
原文链接:http://sft.xinjiang.gov.cn/xjsft/dffz/202305/840fa04080c34108b0784938b1c4bb5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