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调解员的一天是什么样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3名调解员的工作点滴

来源: 青海司法行政网 发布时间:2023-05-20 作者:佚名

  

  

  如果说人民调解工作是筑牢基层安全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那么人民调解员就是筑牢这第一道防线的主力军。

  祁洪明、马进保、云发良3人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多元解纷法律服务中心(老马调解室)的专职调解员,是当地有口皆碑的“和事佬”。他们都是退休的村党支部书记,主要为辖区居民化解婚姻家庭矛盾、损害赔偿、邻里纠纷等。

  调解员的一天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当“和事佬”的?5月9日,记者深入了解了相关情况。

  早晨8时,3名调解员已到达青石嘴多元解纷法律服务中心。准备好笔、本,利用早到的时间开个会,总结头一天工作,安排当天工作,这是他们几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结束每日工作例会后,戴着老花镜的祁洪明开始梳理调解卷宗,云发良和马进保则开始整理工作档案,一边开展工作,一边交流着最近手头的调解案例。

  “好的,他们的情况之前我也有所了解,云发良是你们村之前的党支部书记,比我更了解情况,我马上安排他过来。”送走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群众后,祁洪明就接到了红牙合村党支部书记打来的电话,将这个工作任务安排给了云发良。

  到红牙合村后,云发良才知道,原来,发生矛盾的双方是一对夫妻,他们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吵得面红耳赤,情绪十分激动。

  “希望二位能坐下来冷静地聊一聊,把事情解决了。”10时许,在与村干部沟通后,云发良打开了话匣子。虽然调解员和法官一样,要在处理纠纷时运用法律知识,但和法庭上“法、理、情”的顺序相反,人民调解工作经常要按照“情、理、法”的先后,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快刀斩乱麻,如果调解员操之过急,在刚开始就搬出法律条文,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激化双方矛盾。

  “这是一场长期积累的家庭矛盾,夫妻双方互不退让。”云发良介绍。他和现任红牙合村党支部书记分别对夫妻二人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对调解员来说,每次调解纠纷,都是在了解情况后,拿出自己的初步意见,明确争议焦点,进行“背靠背”的调解,然后才会让矛盾双方同时出面,再进行“面对面”调解。

  直到14时,随着云发良的苦口婆心劝导下,将近4个小时的谈话,让夫妻二人的情绪逐渐缓和。在村党支部支书的帮衬下,原本的争吵也慢慢变成了“唠家常”,这对夫妻也开始回忆起相处多年的点滴,最终矛盾得以圆满解决,夫妻和好如初。

  “我们调解矛盾,不仅要治标,更关键在于治本。合理提出建议方案,化解双方纠纷后,还要进行法律常识科普,这样有利于增强群众法律素质,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调解现场,云发良与红牙合村党支部书记(兼职村调解员)分享、传递着自己多年来总结的经验。

  下午一上班,青石嘴超限站的工作人员小赵来到法律服务中心,表示有一起损害赔偿纠纷需要调解员调解,祁洪明和马进保又跟随小赵来到了超限站。

  这是一起村民开车闯超限站,撞坏检查点升降杆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经过对纠纷现场勘查,耐心劝说,纠纷当事人答应承担撞坏升降杆的维修及一切维修费用,双方不再将事件扩大化。

  “我们要以公平、公正和为民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调解案例,要把当事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祁洪明说。

  一直以来,3名调解员凭着多年的调解经验、钻研的精神和真诚的态度,获得众多当事人的认可和支持。青石嘴多元解纷法律服务中心成立2年多以来,3人共同解决200余起调解案件,切实做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没有当事人和纠纷时,阅读学习也是3名调解员提高自身素养的主要方法。在他们的办公室,人民调解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纠纷调解相关的书籍有厚厚一摞,这些书被他们称为“能量加油站”。

  “桌子上的书我们都读过,调解工作离不开专业知识,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了解最新信息,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马进保说,“为了多学法律知识,我们还会互相监督,定期交流,共同进步。”

  “只学习、掌握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要把这些专业的法律条文用接地气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当事人听得明白,理解的透彻。”祁洪明笑着补充。

  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做到及时、依法、合理地化解,再将一天的工作记录在笔记本上,工作照片发给司法所工作人员存档,点点滴滴,都是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日常。也是这些日常,让他们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平安的第一道防线。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305/t20230518_10438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