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人民调解 | 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新时代山东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3-04-05 作者:佚名

  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新时代山东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这对做好新时代调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把握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增信启智、励志笃行,全力做好新时代调解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山东调解力量。
坚持战略思维、系统观念,科学把握调解工作定位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我们要自觉把调解工作置于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部署中考量谋划,明晰调解工作的时代坐标,坚定调解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一是深刻理解调解工作的政治性,着力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基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和基本单元也在基层。广大调解员遍布城乡、扎根基层,通过扎实的工作为群众定分止争、排忧解难,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排头兵”,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润滑剂”和“连心桥”。几百万调解员的力量汇成洪流,就能推进党的事业枝繁叶茂、党的执政根基稳如泰山。二是深刻理解调解工作的人民性,始终秉持调解为民宗旨。调解工作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也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站在新起点,迈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调解为人民,在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增进心系群众的情感,养成善待群众的习惯,学会依靠群众的方法,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多办造福群众的实事。三是深刻理解调解工作的法治性,不断丰富法治建设实践。法学界普遍认为,调解不仅仅是解纷的手段,还是一种使国家法律得以实现的制度。坚持以法为据、依法办事,决定了调解工作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坚持调解工作的法治取向,充分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丰富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坚持法治理念、统筹方法,不断厚植调解工作发展优势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社会治理领域风险隐患频发多发的情况下,必须用法治的视角来审视、法治的标准来推动和深化调解工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多做贡献。一是以法治方式规范调解工作。认真贯彻《人民调解法》,贯彻落实《全国人民调解工作规范》,严格依法依规规范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受案范围和业务工作,依法进行调查、取证、调解,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加快推动行政调解、商事调解立法,突出抓好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动人民调解组织向金融、消费、环保、知识产权等新领域拓展,不断扩大调解工作覆盖面。二是以统筹举措聚合解纷力量。加强调解与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诉讼间的衔接联动,积极构建大调解格局。广泛吸纳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行业人员加入调解员队伍,积极选聘“两代表一委员”、退休政法干警、“五老”人员等担任调解员。通过公开招录、公益安置等方式,配齐配强专职调解员,不断提高队伍专职化比例。建立高水平调解咨询专家库,积极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调解,最大程度发挥群防群治功能。三是以问题导向抓牢重点工作。深入研究把握矛盾纠纷产生的机理、规律和特点,引导优势资源力量向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和重要时段倾斜,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排查化解环保、知识产权、金融、消费、保险及涉中小微企业纠纷;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对农民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纠纷化解和权益保障。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于民,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在调解工作实践中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把惠及人民的事情办好办实。一要推动调解服务普惠化。坚持立足实际、应建尽建,健全完善各行业、各领域、跨地域调解组织,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面覆盖的调解网络体系,努力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矛盾纠纷发生在哪里,调解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实现村(社区)、乡镇(街道)调委会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力推动在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交通事故、医疗、劳动争议等领域广泛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实现“专业纠纷专人化解”。建好派驻调解组织,在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设立调解窗口,让调解服务“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二要推动调解服务精准化。坚持日常与集中相结合,针对重点区域行业领域矛盾纠纷开展“拉网式”“滚动式”排查,多渠道全方位收集信息,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风险隐患苗头,确保把纠纷消灭在初始、化解在萌芽。引导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团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法治体检”,高效化解各类民商事纠纷,营造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发展的和谐环境。三要推动调解服务便捷化。近年来,山东省司法厅部署在136个县(市、区)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有效整合仲裁、律师、公证等多种资源,加强与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的紧密衔接,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让老百姓“进一扇门,解万般事”。下一步,要在完善线上线下一体的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便捷更高效的优质服务。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聚力开创新时代“枫桥经验”山东路径人民调解是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上的中国特色法律制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用不可替代。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我们要按照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统一部署,开展好系列纪念宣传活动,紧盯时代之变,回应世纪之问,以创新理念和思维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山东升级版。一要以思想观念现代化推动制度机制创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对家事、相邻关系、小额债务、劳动争议、消费者权益、交通事故等纠纷化解探索实行调解程序前置。着眼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调解制度机制创新,增强有效供给。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通过委派调解、委托调解、特邀调解、执行和解等方式化解纠纷,提升联动效能。总结推广威海“调解+信用”模式经验,通过信用惩戒倒逼当事人履约践诺,柔性化解矛盾纠纷,提高调解成功率。二要以科技应用现代化推动载体平台创新。适应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新形势,善于借势借力拓展调解工作发展空间,既深入村头、地头、炕头,又用好电视、电脑、手机三屏,持续擦亮以“有话好好说”为代表的广播电视调解品牌,运用快手、抖音等新媒体“直播送法”,推进互联网调解工作提质增效。丰富“山东智慧调解”应用场景,实现矛盾纠纷线上申请受理、流转调处、结果反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调解工作的融合,分析矛盾纠纷发展趋势,提高各类风险超前预警预防能力。三要以组织形式现代化推动工作格局创新。加强科学民主立法,进一步规范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设立、备案,将调解组织覆盖拓展到知识产权、金融消费、环境污染、军民共建、商事海事、互联网等多行业领域。鼓励律所、公证处、仲裁庭等机构以民办非企业单位方式成立商事调解组织,开展社会化、市场化调解探索。开展个人调解室、品牌调解室创建活动,形成特色品牌集群,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坚持胸怀天下、兼容并蓄,努力擦亮“中国之治”亮丽名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新时代调解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吸纳世界各地调解工作有益经验,不断完善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路方案,续写“中国之治”恢宏篇章。一要以国际视野推进商事调解改革发展。目前,我国已签署《新加坡调解公约》,要以此为契机,认真借鉴国际商事调解的经验做法,深化商事调解理论探索,推动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出台商事调解地方性法规。参照济南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国际商事调解组织,与80个国家的180个城市开展线上线下商事调解的做法,争取举办高级研讨培训班、国际商事调解大赛等,大力培养高端商事调解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商事调解协会,积极培育行业自治能力。二要以中华文化孕育“东方之花”更加绚丽。人民调解继承了中华民族“和为贵”的优良传统,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持续培育提炼、总结推广曲阜弘扬儒家文化、阳明心学的“六心”(正容澄心、品茗静心、学儒润心、促膝谈心、说理明心、携手同心)调解工作法,使文明教化贯穿调解全过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共同追求,在调解工作中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三要以前瞻眼光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积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历史、大逻辑、大框架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各类调解的优势作用,健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长效机制,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完善“中国之治”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361/202303/ae8c9d09-0eaa-4162-b6d9-659d867281b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