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司法局2022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情况
来源: 青海司法行政网 发布时间:2023-01-07 作者:佚名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职责使命,认真落实协调小组主体责任。先后印发了《2022年度黄南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2022年全州“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月活动方案》《关于组织开展民法典知识在线竞答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六抓六促”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2022年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及时调整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明确细化各项工作规则和职责;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作用,促进普法工作有效开展。年初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制定年度普法考核办法;制定全州共性普法责任清单和单位个性普法责任清单,完善部门行业分类分众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有力推动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多措并举,推进重点领域、重要时间节点普法宣传活动。一是着力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升社会依法治理上寻求新突破。突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培育,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统筹推进“八五”普法开好局、起好步,以法律“十一进”活动为载体,创新推进法律进景区、进市场活动,通过实时普法、社会普法、媒体普法等线上线下联动普法,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66场次,开展“宪法进乡村”“民法典基层行”等普法集中宣讲活动317场次,编辑录播“法治黄南我来讲”法治栏目6期,印发“六抓六促”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筹划疫情防控稳定后,针对北部两县景区、宗教领域及南部两县生态保护领域,选准宣讲重点地区、节点及对象,分区域分节点、分类分众、精准高效持续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有针对性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效能,为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打好法治舆论基础。二是抓基层,促使乡村社区普法多样化。把农牧区和社区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普法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与农牧民、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组织开展“爱国感恩团结法治”“美好生活。民法典”等一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在第一时间学习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筑牢普法根基。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699次、“法律进社区”活动195次,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活动148次、1840人,举办法律骨干培训班25期986人次。三是突出重点,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疫情防控法规等学习宣传引向深入。组织开展了“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主题教育活动。精心谋划开展形式多样的“12.4”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活动。制作发放《习近平法治思想》光盘2000个,编印发放藏汉双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万余本;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法治建设战略思想、法律法规进网络活动,拓展“互联网+普法”新阵地,使得宪法宣传教育进一步融入到干部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狠抓“四大”重点群体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十个一”活动,着力将学习宣传民法典引向深入。着眼服务工作大局,狠抓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持续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同行”活动及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普及,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紧跟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围绕劳动就业、生产经营、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大宣传力度,助力全州实现“双战双赢”。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职能优势,做特殊时期的“政策宣讲员”“疫情防控讲解员”“舆论引导员”,在普法微信公众号推送100余篇法律知识和法治工作动态。四是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暨全国宪法宣传周期间,全州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说普法”的三普法责任制要求,构建“媒体大联动,舆论广覆盖”的宪法传播体系,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网络有言”。通过座谈会、集中学习、播放法治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协调“法律十一进”牵头部门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全面占领法治宣传阵地,引导法治舆论导向,在全州营造宪法宣传声势。
(三)抓载体,营造浓厚的普法依法治理氛围。一是在广场、主要街区、交通要道、庭院、楼道等设立固定标识牌、公益广告牌、标语宣传牌等普法设施。在广场LED屏幕适时滚动播放法治宣传用语和视频,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频共振,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派出记者走进基层、深入一线,综合采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美篇等形式,反映普法工作动态,传递相关法律知识,报道各地群众反响,实现报刊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网络有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舆论声势营造有力。“黄南普法”微信公众号及各市县普法公众号粉丝量达21954人,推送图文视频消息3040篇,阅读量达10万余次,被主流新闻媒体及上级平台转载381篇。编印发放《图说宪法》《民法典》等藏汉双文法治宣传书刊、资料5.13万份,制作发放以生活用品为主的抽纸、纸杯、折叠洗漱盆、雨伞、手提袋等宣传用品4万余份,让广大普通群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河南、泽库两县针对地广人稀,牧民群众居住分散等牧区群众实际,探索出了符合牧区普法工作的新途径——马背普法宣传队、摩托车普法宣传队,以进村入户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民间纠纷、赠送法律书籍、发放普法资料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偏远牧区广大牧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基层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大力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建设以法律援助人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为主体的稳定的、多元化的兼职普法宣传队伍。同时,充分发挥法治专业人才在传播法律知识、推动法治实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立了38人的州级“八五”普法讲师团;围绕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培养“法律明白人”751人,发挥其在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普治并举、以普促治,依法治理实践不断深入。普法依法治理由“经验探索”向“品牌效应”转变,全州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进一步总结了普法依法治理的先进经验。
(四)法治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州县辖区内休闲广场设有大型法治教育电子播放屏、宣传专栏、广告橱窗等,并结合地方文化建设,组织相关人士挖掘整理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法治名人故事、法治典故、法治警言,以形象生动的壁画、灯箱、文化墙等形式,点缀法治文化阵地。二是将法律传播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渗透到工艺作品创作中,今年投资40万元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建设“一地一品牌”精品工程,既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又普及法律知识,推动地方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强群众对法治的认同感。三是全州292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了“村务公开栏”、法律图书角,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农牧民群众展出涉农涉牧法律案例,解读法律条文,方便群众就近接受法治文化教育。
二、主要问题不足
全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和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依法普法方面:个别地区、部门单位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认识、政治站位还不到位,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意识及履行法治宣传教育法定责任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强。二是贯彻普法制度方面:个别地区和部门单位对“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以案释法制度”等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学习不力,普法制度贯彻不严,整体合力有待加强。三是推进“法律十一进”方面:“法律十一进”牵头部门工作开展不平衡,牵头抓总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宣传形式方面:普法依法治理方式和内容与大数据、信息化、新媒体融合等方面相对滞后,与时俱进不够,内容设计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力、针对性等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狠抓落实“三普法”责任制。引导各部门各单位在加强本部门、本行业内部法治宣传教育的同时,面向执法对象、管理对象、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本部门、本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二是推进以案释法工作。做好“法治黄南我来讲”录播工作,用本土典型案例教育本州干部群众;将普法宣传教育渗透到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加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充分发挥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有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三是健全普法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四是协调推进“法律十一进”活动。组织、指导、督促“法律十一进”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切实落实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形成强大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合力。五是加强宣讲队伍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创新拓展宣讲方式方法,培养法治宣传教育骨干力量,为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六是推动普法示范点创建工作。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212/t20221230_9916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