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山东省司法厅 发布时间:2022-11-30 作者:佚名
图书简介
《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于2016年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首次出版,作者金冲及,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周恩来传》,著有《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等。
该书收录了党史专家金冲及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六位开国领袖工作方法的研究。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党史文献,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流畅平实的语言展示和总结了开国领袖们宝贵的工作方法。
小编荐语
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领导这场伟大变革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这场伟大变革中,充满着艰难险阻,不论是战争时期披荆斩棘,还是和平年代百废待兴,都遇到无数棘手的难题,想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智慧,需要勇气,也需要良好的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发展建设中极为重视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换句话说,即使提出的任务是正确的,道理也讲得很清楚,如果没有好的工作方法来实行它,也会变成空话。
该书从开国领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研究他们的工作方法,回答了很多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比如,想要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找到方向,关键是重视战略。战略头脑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有了全局的眼光和敏锐的预见,才能在工作中始终有明确的方向感。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人民解放军,领袖们在历次战争中,往往是第一场战斗,就选择“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一直在思考、在学习、在探索、在总结,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方法,这些工作方法的价值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作用,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充满启发。
内容选摘
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通常只能从一个个局部开始,但决不能停留在这里。只有把各个局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整体的观念,并且弄清那些局部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彼此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有些事从局部来看是有利的,但从全局来看是不利的,那就得坚决顶住,不能去做。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问题十分看重。他说:“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只有全局在胸,才能有把握地走好每一步棋。
——引自:毛泽东工作方法的几个特点
周恩来的重要风格就是实际。他年轻时曾对自己做过这样的评论:“我求真的心又极盛。”“真”就是实际,“求”就是追求。周恩来从来不是那种只凭主观想象或一时冲动就采取行动的人。他总是苦苦地追求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能严格地合乎实际,而且这种“求真的心又极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理解周恩来的思想方法的一把重要钥匙。
周恩来自然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坚定理想的人。这种抱负和理想,是同他严格的求实精神相一致的。他在五四运动前,已在日本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且抱着同情的态度。但他仍花了很长时间,对实际社会状况进行反复考察,对各种主义进行深思熟虑的“推求比较”,最后才断然宣告:“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这个决心一旦下定,便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动摇或改变他。
——引自:周恩来的求真与反对极端主义
改革和发展始终相伴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永无止境。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老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问题出现,甚至有些原来在改革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的做法,在新的形势下也可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新的阻碍物,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排除。历史正是在这种不停顿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邓小平对这种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想得很远,早就指出:“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他到晚年还叮嘱:“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这是很有远见的。
——引自: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